不良臣(科举)(246)

作者:桑阿豆

这样的学报很是新鲜,融景帝觉得比看人物传记和游记还有意思,而且还十分的有意义。

比如除了记录他讲经和监生们种菜的消息之外,学报上还刊载了监生们出游以及举办文会的盛况。

这些消息能反映如今大融的文人们的生活情况,而国子监几位官员主笔写的文章,又有起到很好的教化百姓的作用。

融景帝很满意,朝廷的大臣们看到效果也开始跃跃欲试。

终于,在国子监学报出到第五期的时候,京城出现了第一家民办的刊物《育民报》,主打教育类。

该报主要介绍各地的教育发展情况,同时还会定期发布各地著名书院的信息,并模仿国子监学报,也请了人主笔,对各地科举期间发生的事情进行评论,并提出意见。

因为针对性强,而且受众也明确,因此《育民报》很快也打出了名声,影响力从京城扩展到全国。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面的从众就多了。

在后头近一年的时间里,除了另有几家教育类的报刊相继推出后,其他领域也推出了相关期刊,如《农学》、《工报》等等。

而后随着民间这类小报越来越多,最后终于衍生出了类似旅游杂志的期刊,另还有专讲一些八卦狗血以及小道消息的娱乐报。

各种各样报刊的兴起,极大的丰富了京城百姓们的生活,同时大家看的报纸还互有鄙视链。

比如文人学者们一般看国子监报和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教育学术类报纸,而工匠以及商人则看农报和工报,而更底层的如大户人家的书童小厮,亦或者识字的妇女,一般就偏好看八卦类报刊,三者之间就是逐层不屑的关系。

不过即便如此,后两种报刊的销量却没变,因为各家报纸都根据各自用户群体的不同,进行了相应的改进,用户粘性强得很。

比如学术类的报刊,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找一些名人或者大儒或者该领域的专业人士来撰文,而工学或者农报,他们一则在语言上尽量白话,二则突出接地气,该直白叙述的地方绝不咬文嚼字。

至于八卦文娱类,则力求狗血以及勾人,内容大多类似某位大人新娶了小妾回家,结果被家中的正室夫人挠花了脸,好几天没去上朝;又比如哪家小姐喜欢上了穷书生,最后被棒打鸳鸯等等。

大融对于民间言论管得一直不算严,毕竟古语说得好“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不如疏。

便是朝廷再下严令,只要出事,照样小道消息满天飞,所以还不如直接规范化处理,一切都摆到明面上来。

不过即便京中小报再多,也没人敢论政事,一般敢论政事的,都是在离京城极偏远的地区,而且也只停留在口头上,白纸黑字写出来,那是万万不敢的。

谢良臣并不着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他等得起。

而且现在他还有另一件大事要办,那就是成亲。

说来坑爹,古代官员们虽有婚假却比不得前世,只有九天时间,所以谢良臣并未回平顶村,而是盛瑗跟盛平顾到京城来了。

成亲的时间定在了六月十八。

一个月前,盛平顾已经带着孙女从谢良臣的院子搬了出去,在离谢家院子两条街的地方租了间民宅,嫁妆也都暂时放在那。

谢家人此刻也都来了京城,主要就是谢石头夫妻,谢栓子一家三口还有谢良材。

至于谢家的其他亲戚,因着路远,所以这次便不来了,等谢良臣下次在国子监任职期满,他请了探亲假回去再补办一场。

虽是亲戚们到得不多,婚礼现场却一点也不冷清,因为光是国子监的学生们便来了一大批。

这两年谢良臣一直在帮着薛制处理公务之余给学生们上课,所以他也算得上是他们的半个座师,再加上他对学生几乎没什么架子,讲课又有趣,所以在国子监监生们中的口碑很好。

尤其是去年他把汤一业和齐术分别推荐去户部和大理寺之后,律学、书学、算学的监生们现在对他的崇拜几乎已近盲目。

因为他们发现谢良臣好像就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那真是要学问有学问,要关系有关系。

只盛平顾知道如今各种报刊发行,是从他而始后皱了眉头,提醒他以后行事要慎重,不可大胆冒进,毕竟因言获罪在大融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谢良臣应下,表示自己暂时不会再插手学报的事,等到六月十八,他便骑着高头大马迎亲去了。

作者有话说:

第61章 成亲

六月十八日, 谢家小院。

火红的鞭炮噼啪炸响,院子里坐满了前来道贺的宾客,院子外头也围了不少看热闹的人, 大家都想看看新娘子长什么样。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