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顽帝+番外(63)

作者:辛宸

“不过,今日若能成事,最好将收益用以修建藏书楼,可以让此事长久推广,让更多学子可以从中受惠。”

“说得好!”程敏政连连点头,又忍不住问道:“你就不怕别人学的多了,考试的时候,就能压过你去?”

“不怕。”王守仁目光坚定,眼神明澈,“会试只是一次检验学识的机会,并不代表全部。我要做的,是胜过昨日之我,而非与他人较量。”

程敏政不禁拍拍王华的肩膀,感叹地说道:“王兄有子如此,夫复何求啊!我那两个儿子,没一个能及得上令郎一半,如此心胸气度,不愧是李大学士所说的京都魁首,状元苗子啊!”

王华的脸都黑了,却又没法说,只能干笑着看儿子十分认真地向程敏政请教了几个问题,又答应将自己近几日做的策论也送去集结成册,公开发行,不禁暗中腹诽,等程敏政前脚刚走,他就忍不住抱怨起来。

“程克勤要做好人,你又何必跟他出风头?马上就要会试了,你的功课做得如何了?”

王守仁从他的话语里就听出了满腔怨气,知道他怪自己主动进来送人好处,当即便劝慰道:“此事既然是太子殿下交给程大人经办,以殿下的脾气,定然会大张旗鼓。父亲在东宫这些日子,应该也了解殿下的脾气,若是我们现在拒绝了,那以后殿下会如何看父亲,如何看儿子?”

“这……”王华一时惘然,想想小太子的脾气,还真是有些头疼。

王守仁接着说道:“何况此事的确利国利民,如今科举为天下选材,亦是为天子选门生,太子让程大人给予寒门学子更多机会,并不等于就此放弃世家,而是希望世家也能因此而奋发向上,不再固步自封,方能使我大明能蒸蒸日上。”

若是朱厚照能听到他说的话,一定会为他鼓掌叫好。

无论是弘治帝还是朱厚照,历代皇帝在选拔人才的时候,都会注意寒门子弟和世家官宦子弟的比例,这也是皇权和臣权之间的较量。

从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两宋的科举制,都是皇帝在突破世家包围的基础上,扩大选材范围,加强皇权的过程。

尤其是从武将出身的赵匡胤兄弟建立两宋,乞丐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建立大明以来,广建学堂,招揽寒门学子,已经成为皇帝加强君权的手段。甚至为了打破文人传统的座师制,避免师生之名拉帮结党,都统一成为天子门生。

王华为官多年,自然也明白其中道理,只是关心则乱,如今要参加会试的是自己的儿子,还是被李东阳看好能拿状元却连续两次落第的儿子,让他如何能不带点情绪去看这件事。

毕竟,单纯从这次考试的角度来说,对他们父子是弊大于利。

可对于朝廷和天下学子而言,当然是利大于弊。

王守仁看到这一点,也相信自己的能力,别说只有十来天的时间让给其他人复习,就算再多一年,他也相信,如此开放式的学习交流,能进步的不止是那些寒门学子,还有他自己。

以往的学习,无论在国子监还是族学,他已经感觉到很难从老师处学到更多,才会到处游历,体会“格物”之道,亦是学习之道。

而如今那些不曾在国子监里学习过的寒门子弟,哪怕出身不如他,可能从全国千千万万的学子当中,杀出一条血路参加会试的,都是一时英才。

越是没经过正统规范的世家教育的考生,越是能跳出窠臼思考,就如同一条乌鱼,被放进死气沉沉的水塘,比然会掀起风浪,却也能带动其他鱼的活力。

当然是好事。

消息一出,所有在京城候考的举子们,震惊之余,立刻开始抢购笔墨纸砚。

昔日有洛阳纸贵,如今有京城纸……不贵。

两宋时期就已经改良了造纸术,无论是宣纸画纸还是黄草纸,产量都远胜过以往历朝历代,大明继承了那时的工艺,加上朱厚照一会去就通知工部,让官家造纸坊日夜不停地赶工,并将国子监和大舅舅家的聚仙楼都腾出来,提供桌椅给学子们抄书做题之用。

只不过在一夜之间,京城街头就变了样。

从前些日子学子们动作诗会文会,谈笑风生,还有乐伎相伴,不知是诗文会友的多,还是风流快活的多。

而如今,大家一个个都绷紧了精神,全力以赴地赶往各个刊印点买书抄书。

因为太子有令,所有时文策论集注和近期的邸报都被集结成册,刊印发行,以供学子们学习参考。原本邸报只供给各级官府,主要刊载的都是朝廷政务和时事,也有一些奏章讨论之类的文章,都属于官方文件,因此非经皇帝御批,是不允许擅自抄录转阅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