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顽帝+番外(126)

作者:辛宸

事后他细细回想,想起那两人提到封地之事,又化名为陈宁、王兴,再联想到宁王朱宸濠和兴王朱祐杬,顿时就吓出了一身冷汗,藩王擅自离开封地,还找他饮酒作乐,这罪名比他狎妓还要严重,若是一旦被揭穿,那两位是皇室中人,顶多也就是因为贪玩违纪被宗室申饬,罚点俸禄便罢,可他或许就会被剥夺功名,彻底不能参加科举。

这一来,他哪里还敢找张灵对质,替自己辩白,只能忍着愤恨怨怼,满腹冤屈地认下了这个风流浪荡的名声。

若不是有好友帮忙求情,他只怕真的就错过了这次乡试,再也没机会上京赴考,得到太子殿下的赏识,方有今日的他。

如今,他终于可以痛痛快快地说出此事,单看太子殿下的眼神,便知他虽然年幼,却绝对不是那种帮亲不帮理的人。

更何况,太子殿下居然能猜出那两位藩王之事,想必早就对他们的举动了如指掌。

唐寅心念及此,忽然想起自己刚刚接到的任务,顿时福至心灵地说道:“莫非殿下让我去江南调查假铜钱之事,与这两位王爷也有干系?”

“呵呵,你说呢?”朱厚照微微一笑,“这我可不知道,我只知道,等你调查清楚,此事便可水落石出。”

唐寅顿时充满了斗志,就差拍着胸脯保证:“微臣遵旨!”

作者有话说:

唐寅:哈哈,我唐伯虎又回来了!

今天更新稍晚了点,明天一定准时!感谢在2022-06-29 17:54:26~2022-06-30 18:27:19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笑笑3瓶;路人甲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四十五章

把江南的事,交给了唐寅,朱厚照就安心地去找元宝玩了。

先前元宝和唐寅去解州和庆州,一去小半年,他都想跟着偷跑过去,要不是系统提醒他,老爹安排了一整队暗卫盯着他,他要是再表现得出格,就不止现在这些课业和“工作”了。

他掰着自己的手指算算,科举的事算是过去一波了,下次会试三年后,有这次的经验,下次应该只会更好,最好是再给国子监的学生再加点课,总是在理学心学上打转谈玄论道的,不结合实际怎么行?

没见未来的心学宗师现在都在格物之理上一路狂奔,眼看着就要朝军械大师的方向发展了,不给他多准备点高素质的学生,岂不是对不起这位大师?

还有武学……这才是让朱厚照最头疼的地方。

哪怕大明天下也是靠真刀真枪杀出来的,可老祖宗疑心太重,自家靠武力起家,就对武将格外不放心,先杀了大批开国武将勋贵不说,在后来制定的官制中,对武将的各种辖制也是历朝历代最严苛的。

而且从明初开始,军户制就限制了兵源,武将也成了世袭制,地位低下加没有选择,显而易见的一代不如一代。

后来更多的是以文官辖制武官,哪怕一个五六品的武将,在边关战事和经略防务上还要受七品文官的辖制,尤其是三边总制,九镇督抚,基本上都是文官出任。如威宁伯王越,兵部尚书马文升、侍郎杨一清等,都曾经督抚三边,成为一代名将,都是以文官之身做出武将功绩的狠人。

可大多数时候,科举出身的文官,并不一定就懂得军事兵备,像王守仁那样文官出身,还能上马作战,下马指挥,兵法诡谲多变得屡屡以少胜多,几千年也就出了这么一位。

弘治六年开始,弘治帝就应马文升和杨一清之请,重开了武举,想要选拔出合适的将才应对边关局面。毕竟鞑靼人占据河套之地可不是随便放马玩的,从这里进可攻退可守,可边军失去了养马地和最肥沃的屯田之后,就很难在出关正面对敌,完全处于被动的守势。

可今年的武举,依然没有什么出色的人才应试,而且“先策略后骑射”的取仕原则,使得武举重文轻武,更难出人才。

反而是科举文试出来的状元王守仁去边关出个差,一路上从指挥到剿匪到练兵,简直吊打一众武将,回来的一封上疏陈《边疆防备八事》简直让朝中诸君再次惊艳。

就连弘治帝这会儿也完全忘了自己当初更中意伦文叙为状元,若不是儿子提醒了一句,或许现在就是完全不同的局面。

王守仁上疏的第一条,就是“蓄才以备急”。建议召集勋贵子弟入武学,按他们每年的学习考评成绩给予提拔,可跟随每年负责巡边的兵部侍郎了解九边兵备及周边情况,以免发生紧急战事时,无人可用。

从开国至今百余年,大明朝最早公候伯爵家族大多草根出身,并无多少文化基础,哪怕跟文臣联姻,开枝散叶,到如今已经快成了专养纨绔败家子的泥坑,很少有能文能武的英才出现。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