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药膳手札+番外(55)
“我,我想去的。”
“成,阿姐过段日子一定会送你去学堂。”
她把这件事记在心里,麦冬悄悄看了她一眼,抿着嘴笑了起来。
每年到这个时候,晏桑枝总会咳嗽,她准备做个梨膏糖。
锅里放水,她将雪白的梨子切碎,等水沸腾冒泡后,碎梨全投到锅里,往里头加适量的半夏、茯苓、川贝母、杏仁、前胡、百部、款冬花、生甘草熬煮。
每隔一段时间取煎液,取足四次后,换小火慢慢煎,汁液反复起泡,沾在铲子上顺滑地往下落时,她往里加糖。
等到汁液不沾铲子里,方木盘提前涂油,把膏汁倒在盘子里,趁热将它按扁,弄得方正,稍凉后就切成小块。
她做得很多,挨个装进瓷瓶里,能保存得久,还可以拿出去卖。
叫来几人,各分了一块梨膏糖,她想见效快点,用得料足。含上一块,有股凉意从舌尖滑到喉咙口。
梨膏糖是甜的,等一点点化开,滋味又不太一样,那冒出的一点苦,正好将朦朦胧胧的痒意抵消。
这糖硬,她含在嘴里许久才化开,坐在那里翻看医案,寻思得再买上两本,不然医馆开门时不够用。
等她寻摸到了好的医案本后,隔日医馆挂牌匾,准备正式看病。
作者有话说:
女主是穿越重生,古穿古从前朝穿越又重生到这个朝代里来,设定为只有这条巷子里的邻舍她是认识,其余所有的人都不认识。可以看做是平行世界,因为新的朝代跟上一世的走向是彻底不相同。
黄土救命,治犬咬伤均来自《本草纲目》
所见少,则所怪多——《抱朴子·论仙》
梨膏糖做法——三百味常用中药材识别与药膳
第24章 医馆营业 ◇
◎又相见◎
东城巷大部分时候是深幽寂静的, 各家关上门,高墙深院,吵闹声都蛰伏在里面, 只有清早和晚间才放出来。
可此时却很热闹,半高的小孩踮起脚抬头往上看, 嚷道:“我见不着了。”
没人理会他, 跺跺脚歇了气混在那人堆里听个声。
“医馆呀,晏家早先办得是极好的, ”中年男子回想起那时,徐徐叹气,“也不知道他家长女看病如何。”
他的话落,另一搭就接上,“瞧了才知道, 不过只听闻她会做药膳, 我也没吃着。要我说汤粥能不能治病还得两说。”
“我是盼着阿栀能看好,晏平两个在时,看头疼脑热都不需要几个铜子。可他们走后, 病一场就得花小半的银钱,攒的一点钱全喂进了郎中的袋子里。”
接话的是李阿婆,她难得出门来,手里牵着怯生生的阿花。嗓音跟她一样老, 说一句喘几口气。
左右一圈的人渐渐沉默, 想起晏家往日的好来,有些唏嘘。没那么多人开口时,小孩拔高的嗓音出挑, “有人出来了!”
晏桑枝从门里探出身来, 被一堆围在门前的人唬了一跳, 再一看都是些熟面孔。
医馆开门的日子,她只含糊提过一嘴,没晓得大家手里头的活也不忙了,反倒过来捧场。
“各位叔婶,今日不忙呐,不用围在这里,从今日起看病过来找我就成,不拘时辰。”
她面对这么些人也不怵,语气熟络。
“我们是来给你添彩的,哪好现在就走,”桂婶从人堆里钻出头来,嗓门很大,“挂牌要有人的。”
大家应和她,桂婶又举起个东西来叫众人给她让路,是一对红灯笼,贴了两个药字,应当是请巷里秀才写的。
她那双温热的手紧紧握住晏桑枝的袖子,话却是冲着外头说的,“大家也晓得我做什么这么殷勤,晏平两个去后,阿栀我也没多关照她。是她自个儿立起来,学了一手好医术,叫我宝哥儿在她手底下讨了一条命。”
大伙又忆起那日窄小的巷道,一滩叫人清理了半天的血。
“当时我也怕那稀奇的药膳,生怕吃了反倒误了病症。可你们也瞧到了,我和宝哥儿比之前还要康健呢。”
她之前虽说丰腴,可人面色瞧着不太好,哪有今日这般红润,更别提萍娘手里抱着的宝哥儿,活泼过头了。
底下有人笑她,“哎呦,桂婶,你这说辞我都听腻了,晓得了晓得了。”
“桂婶啊,你要再说下去,我都能替你把后面的给说下去,快快让阿栀挂牌,我好让她替我瞧瞧。”
笑声一阵又一阵,桂婶也不恼,嘿嘿一笑,将那灯笼交给晏桑枝,自己大阔步走下去,另范大并孙行户送了一副对联,大红底,墨黑字,上述:
春夏秋冬,辛劳采得山中药;
东西南北,勤恳为医世上人。
晏桑枝收好,寒暄的话来回说,跟车轱辘似的,才等到阿春敲了鼓,凑个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