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裸婚日常(317)

作者:笔下求生

镇上这几天没少组织开会,大型的抽水泵早早就买来准备好,雨一停就开始泄洪。

连当地的消防人员也全部出动。

好在黄河县近海,从东到西,几十公里各个村依次架好大型抽水泵接力往海里抽水。

抽水用的管子比陈茶的人都粗一截。

等黄河水在多方努力之下泄掉露出村庄的时候,又是个把星期过去了。

陈茶跟程樘以及很多村民,再次站在钱榆村后面的堤坝上,望着两侧,都是一脸沉重。

入目之处,一片狼藉满目疮痍。

曾经的钱榆村虽然穷破但好歹看着生机勃勃,如今房倒屋塌,四处是断垣残壁。

陈茶家那十余亩桑树看起来被泡的半死不活,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救活。

水稻田里的秧苗被冲得七零八落。

倒是还剩下一大半比较坚韧没被冲走的,奄奄一息,不知道还能不能救活。

整条护河堤上,各村百姓绝望的哭声飘出数十里。

他们的家没了。

他们的地也没了。

黄河水冲走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

虽然陈茶损失也很重,比起其他人她跟程樘不算伤筋动骨。

他们北镇的新厂房马上完工了,正好搬过去。他们家今年生意的重头戏是北镇那三千多户的集体装修。

可陈茶是一村之长,她得对这一村人负责。

但,这种全村毁灭性打击也不是她一个凡人能负责起的。

市县镇三天两头开会。

经过各方总和评估。

部分离海近泄洪及时,洪灾略轻的村庄进行重新规划原地新建村。

部分离镇上很近,受灾略轻的上游村庄,村里砖瓦房比较多的,进行集体修复。

唯独钱榆村这样的在地势最洼、屋子最破、受灾最重的几个村庄需要择址重新建村。

也就是说旧村直接不要了,到镇上给新划的村宅基地上重新盖房。

而这片土地最终选在了黄河以北。

作者有话说:

洪灾瞎编的,不是真实事件。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网络上看的,有知道出处的可以告诉一声。

第116章 、灾后重建

这已经是各级领导能想到的做到的给百姓造成损失最小的办法。

也是各镇各县区财政上还能勉强负担的办法。

以后在黄河两岸, 架一座浮桥。这样,百姓们离原耕地只有几十米的距离,能继续种地, 毕竟不是每年都有洪水。

同时乡镇上宣布今年明年免去受灾村庄的公粮以及提留款。

不过房子得村民们自己盖,镇上跟市里分别给拨一部分补助款。

这样的话相当于百姓们自己掏一半甚至不到一半的钱就能盖房子了。

拿钱榆村来说, 新村的房子也不能像以前一样随便盖, 这一次是统一规划统一施工。

按人头比例盖房, 宅基地统一大小, 房子只分三间和五间,但必须都是砖瓦房。房子的大小高矮还得统一。

之所以下这个文件, 倒不是领导层不知人间疾苦。

主要洪水过后,村里唯一矗立着的房子就是村里寥寥无几的砖瓦房。

像钱榆村东边的村子, 人家村里大半数都盖了砖瓦房,所以这次洪灾过后,除了小部分村民需要重新盖房, 其他人家只需要重新修补一下还能继续住,相对钱榆村来说,损失小很多。

所以为了未来的安全着想, 无论是市县财政还是重灾村的村民们,都勒紧下裤腰带,统一修成砖瓦房。

算下来, 每家只需要掏个千八百块就能盖一栋砖瓦房了。

吃低保的特困户不用自己掏钱。

这很划算的一件事。

陈茶跟程樘商量要不要盖五间砖瓦房。

程樘疑惑道:“我以为咱们以后不会回来住了。盖房子做什么?”

陈茶:“……”

确实是这么想的。

但是,户口在这,祖坟在这儿, 即使搬走了一年到头总得回来几回吧?

程樘想了想, 也没反对。对他们来说千八百块钱已经不是个大数了。

盖房的事由镇上统一组织施工, 也不用自己操心。

******

七八月对陈茶跟程樘来说, 是忙到连睡觉都奢侈的两个月。

陈茶村务缠身,要组织修建屋舍,补种庄稼。

耕地里种的玉米或者黄豆是救不了了,到现在地里泥水都还没过膝盖。

但是水稻可以试试。

第一年种水稻,村民们心里都没有数,本着能多不能少的原则,把秧床弄的大大的,秧苗育的足足的。以至于全村所有人家秧苗都剩很多。不知道怎么处理剩下的秧苗一直就还在秧床上长着,这些水稻苗十分结实,完全没有被冲掉。

只是已经扩叉了,再插秧也不知道还能不能行,只能说死马当活马医。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