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清如许(75)
一开始举步维艰,丞相和六部摆明了处处不给他们通行,议事阁只能事事亲历亲为另辟蹊径,再与梅怡阁的探子联合,抓了不少京官的秘辛把柄,这些人再怕丞相的淫威也不能不给他们行方便。
梁徽专门辟了个地方给他们办公,明徽阁。
明徽明徽,一片冰心向徽君,就在御书房不远,上传下达十分高效便捷。
大梁到了这一代,看似延续了太平盛世,实则内忧外患,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又是百废待兴,守成还是中兴,端看这关键的几十年,是以几人都颇有些雄心壮志,大有宵衣旰食不踏出明徽阁一步。
祝知宜颇有些无奈,劝了几次,但都是些倔骨头,索性他也留下一同熬着。
手上的账目有些棘手,当年江津一案的输运路线也有诸多迷点,祝知宜眉心皱得紧,执笔点了点砚台。
墨已很淡,他“啧”了声,忽然,一只手伸过来倒了些墨进去。
以为是乔一,祝知宜轻声吩咐:“浓一些。”
“是。”
屋子里其余几人惊恐地瞪着眼,梁徽朝他们轻轻摇摇头,亲手磨起墨来,唯有祝知宜浑然不觉,低着头看案牍。
第51章 请缨南下
账目缭乱,祝知宜看得仔细投入,直到一杯茶汤放至手边他这才觉得自己已经渴到嗓子像火烧过似的。
他尝了一口,温润淡雅,回甘无穷,祝知宜夸道:“这茶——”
他这才察觉了:“皇上?”
梁徽笑了笑:“这茶如何?”
祝知宜扫了一眼假装埋头苦干的其他人,忽而有些面热,低声道:“这茶很好,皇上什么时候来的?”
梁徽接过他手里的茶,盖上茶碗,看着他说:“未时来的。”
那来了有一会儿子了:“皇上怎么不叫臣。”还被他当宫侍使唤了这么久,祝知宜不好意思。
梁徽似笑非笑凝他:“是清规太认真了。”他来的时候祝知宜正跟章禾头碰着头看地图,侃侃而谈,有说不尽的话,他也不扰人,就在门边默默看了一会儿,等他们说完才走进来。
祝知宜选的人都非池中之物,个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且才干出众,看得出来他们都很服祝知宜,甚至可以说……有些依赖祝知宜,寒门戍士,怀才不遇,受惯了冷眼,做惯了冷板凳,被打压久了,突然天降良机,得人青眼,有些惶恐,不适应,难免有些雏鸟情节。
祝知宜是他们的伯乐,且为人正直、耐心、宽和,盛名在外,确实让人信任,给人安全感,梁徽甚至疑神疑鬼在有些人眼中看到让他警惕和危机感的苗头,他希望是自己多心看错。
梁徽含笑为祝知宜折了折宽袖,径直坐在他旁边:“看你的吧,朕看会儿奏折。”
“……”
其余几人眼观鼻,鼻观心,大气不敢出,原来帝后私下是这样的。
梁徽说是看奏折,但时不时给他磨墨、添茶、续香,祝知宜犹豫再三,还是凑近他低声道:“皇上,这不妥。”
梁徽盯了他两秒,忽而倾身凑他更近,眨了眨眼,歪头问:“有何不妥?”
“……”
梁徽低声细语仿佛是在同人咬耳朵:“他们新官上任,办的又尽是些得罪大人物的事,难免会有些心里没底,束手束脚,只有对咱们的关系有了底才能真的放手去做。”
这些人是祝知宜一手提拔上来的,在阵党分明的朝堂上自然就贴了祝知宜的标签,只有梁徽对他们的君后情深亲密,心无间隙,他们才能有后盾和底气放手去做。
“……”祝知宜皱了皱眉,觉着有些无理,但又似乎有些道理,只好随他去了。
中秋将近,长公主离宫之日秋高气爽,碧天无云。
皇帝携君后率京羽卫送至城门,驸马躬身作揖:“谢皇上君后百里相送,中元一过,秋日风大,回去注意龙体。”
祝知宜淡笑:“驸马一路顺风,务必护公主周全。”
长公主从马车里探出头来,没搭侍女的手,自己跳下了马车,身姿矫健,过来嘱咐了祝知宜几句,最后看向梁徽,目光冷静中带着锐利。
梁徽谦逊笑了笑,主动问:“长公主有何指教?”他不称姑母,他对梁氏全无感情,但她毕竟对祝知宜有恩。
长公主也不管他是皇帝,径直招了招手,梁徽竟也好脾气地走过去,躬身聆听,这完全是看在祝知宜的面子上。
长公主用只有二人的声音低声道:“祝清规非要帮你,我没有办法。”
梁徽挑了挑眉。
长公主抬起下巴:“但若是让我知道你负他,十万南疆铁骑势必踏平京畿。”
梁徽嘴边的笑意敛起,认真道:“我不会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