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带着全家脱贫(70)
“还有那边人做的手抓羊肉,谁还半斤一吃啊,我直接要两斤,水一过还不够我塞牙缝的。”
这是在说离他们五里远的一处交通干道上,有外乡人过来开了一家远近闻名的餐厅,手抓羊肉是主打菜,肉质鲜美,闻着不膻,吃进嘴里,也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调料。属于羊肉本身的味道留在唇齿间,久久不散。
往常这肉专门卖给过路的工人和司机,抵得上寻常人家七八顿饭,村里有人带着孩子去吃过一回,吃完一直在念叨:那里的羊肉多好吃。
他们已经听得耳朵都长茧子了。没有人掏腰包专门去那里吃一趟。
总之,王家的日子在他们看来,是他们想也想不通的快活日子,有人还在念叨:“世道不公啊,怎么王家才败落了几十年就又崛起了。”
“王家的少爷日子,肯定不会太长久的。”这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坚定地认为大家要一起富裕,王家发达了,过着皇帝的日子又怎么样?还不是得好端端的待在这里,还没有一些吃公粮的干部好,起码进城了。
这里又没有大商场,大医院,大家都一样。
不得不说,这一番话下来,很多年轻人尽管面上带着老人没有接受新时代的不以为然,心里却舒服多了。
他们在想:对啊,穷人乍富,王家恨不得把钱紧紧攥在手里,那老宅子多久都没有翻修了,王家的院子还没有他家宽敞舒服呢。
有人猜出来王云山可能要搞个大动作,不过,他们没有放在心上,再怎么样也大差不差。
李家大哥已经出去了一个多月,专门跑去外地学人家如何种植、烤制烟草,学好了回来,那可就是上好的买卖。
走之前他粗步估计,他们一年可以赚五千多块钱,这可比王云山夫妇累死累活的赚的多了,因此,李大嫂一心在家贤惠的照顾女儿,对于王家的事情充耳不闻。
她打心眼认为,丈夫找的这门生意可比王云山赚钱多了,王家再怎么样也不会越过他们家去。对于这个事实,她心知肚明,以后也会是李芳舒和王云山求他们的份。
这么一想,他们越发在老人面前无所顾忌,李老太太因为被孙女绊住了手脚,别说是去看女儿了,连出门都是问题。
偏生李大嫂还最爱让她干一些本来就能做的事情,老太太被使唤的团团转,李大哥的父亲,李老汉也只是沉默的一个人出门,料理庄稼,再一个人回去,对于地里的忙碌空口不提,一力扛下。
只是劝着妻子和自己,再多忍忍,让他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他才会好好的。
只要儿女好了,他们怎么样都可以,儿媳妇不喜欢他们去女儿家,他们就少去几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也是李老头过日子的精髓。
王云山不是没有察觉到岳父和岳母这两天来他们家变得少了,不过没关系,妻子去的次数多,总不会让自私的李大嫂短了他们去。
王云山打定主意往t城奔,除了赚足够多的钱之外,他还去了许多地方踩点,为砖厂的扩大化生产改造做出了突出贡献。
厂长笑着拍着他的肩膀:“你这么一搞,全村……哦不,全乡的经济都会被你盘活了。”
“哪里,厂长,我的目标可是全县城。”王云山开了个玩笑,厂长哈哈大笑:“年轻人就是要敢闯敢做。”
他待在这里也有好几年了,自认为对于这里的人有了最基本的认识,只要能够吃饱肚子,就不会想办法多倒腾几回,几乎没有几个出去打工找奔头的年轻人。
王云山是他见过的头一个,不愧是读了书的人,见识不短,实践不断。
要知道,哪怕是他,在面对一个充满机遇的年代也找好了退路,存折上有一定的存款。
这小子讲究什么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只要够数,就积极的把多出来的一部分全部投进去。
这么些年下来,王家的存折上进进出出的,总数上,估计还是他从外地挣回来的那么多。
这人胆识过人,怨不得有那么多的人追随于他。
“你小子,怕是你们二百三十户人家里的第一个万元户吧?”厂长估摸着,“要是把钱存起来,恐怕你也是第一个上报纸的。”
中国各地在响应政策,没有多少省份,大家竞相在省报纸和广播上播放自己家乡第一个自食其力的领头羊。
这边经济差一点,和全国第一的万元户报道差了半年,恰好是王云山投资入厂的那年六月,对此,王云山摸了摸后脑勺:“厂长,你还真的是抬举我了。”
镇上因为厂长这位乡镇模范企业家要离开,返回家乡建设家乡而吵翻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