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带着全家脱贫(37)
“哪能成,锅里还有烙饼,我还给你蒸了两个鸡蛋,你走的时候带着。”
“妈一大早起来就收拾这些了。”打了个哈欠的李芳舒把烙饼放到王云山手边,挥挥手:“你赶紧吃完了就走,我来收拾。”
“妈,你先回去歇着,这里有我呢。”李芳舒昨天晚上才睡了六个小时,到现在都感觉没睡醒,也不知道老太太哪里来的精力。
一大早起来就给王云山又是烙饼又是熬粥的,只因为她昨天晚上迷迷糊糊地给她妈说王云山明天早上要进城,就在早上五点起来给他做饭。
“妈,你再去睡一会儿,鸡蛋我等会拿着。”王云山也在劝着岳母,他实在难为情,那么大的人了出门还要老太太操心吃食,一时间有种说不上来的窝心。
老太太完成心里惦记的事之后,也没有其他事情要做,就点头要离开,还不忘嘱咐一句:“路上小心一点,不要着急,平平安安的比什么都好。”
“妈,你放宽心,只是去一趟县里,不会有事的。”他又咽下了一大口小米粥,自打母亲在他十五岁去世之后,这是他记忆里为数不多的尝到这个熟悉的味道。
老一辈人熬的粥,浓稠香甜,明明没有加什么调料,却是他印象中比鸡汤还好喝的存在。
老天爷好像是给做母亲的人熬的粥里加了一种魔法,王云山两辈子加起来,只有岳母和母亲的味道一样。
他发散了思维,想起了好久好久没有见过的身影,温柔却在骨子里有一种刚强,从来没有被苦难吓到过,从来没有打过他。
李芳舒送母亲进屋,看她重新躺下才退回来,就瞧见王云山正坐在矮凳上发呆。
“你想什么呢?”刚刚她看了天色,太阳快要出来了,“时间不早了。”
王云山回神,三两下解决掉一块烙饼,擦了擦嘴就走:“我这就走了。”
李芳舒喊住了他:“鸡蛋还没带呢!”
“留给两个老人吧。”
“你记得我昨天晚上给你说的话。”想起记忆里那个妯娌和大姑子,李芳舒不放心地叮嘱了一声。
“放心,还没到我炫耀的时候呢。”王云山已经把自行车推了出来,东西已经牢牢地绑在了后座上,他要走的时候,还指了指自己的嘴角。
李芳舒摸了摸嘴角,有一颗米粒挂在上面,丈夫已经离开了视线,她小声说:“什么嘛,谁说那粥是专门为他熬的。”
只是,她的眼神里却装满了喜悦。那个一头扎进微明的天空的青年,正在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哪怕是母亲不提出来,她也想早早起来给他做一顿饭,告诉他:“一路顺利。”
王云山骑了十分钟左右的车,转弯处,老三已经等着了。
他刹车停下说:“等挺久了?”
“路上说。”王老三变化不大,少了和他寒暄的心思,他只快速骑上自行车。
两个人并排地骑着车,他才说了一句:“你咋了?昨天晚上吃的太好一大早拉肚子了?”
原来,王云山昨天下午就和他约好了时间,今天早上足足迟了一刻钟,天都快要亮了。
王云山笑着说:“刚刚吃了点饭,耽误了些时间。对不住啊。”
“你少来这套。”王老三可不喜欢他这副客气的对不住,“出去一趟怎么这么讲究了,早饭都安排上了?”
王云山:“早上我老婆和岳母给我做了饭,不吃也不行。”
他的眼神里透着明晃晃的话语:这可是你自己要问的,我可没有炫耀的意思。
老三:“得,我就不应该问。”王云山微微一笑。
九点过一点,他们到了县城。
“我们先去哪里?”街道上人不少,王老三问,“上次那个小区哪里?”
“不,这次我们先去啤酒厂。”王云山来之前就做好了打算,这家啤酒厂是县城里唯一的大厂,只要是工人子弟,都有专门的住房。
生活条件绝对是县城里数一数二的群体,这些人每□□九晚五地上班,就差这么一个手表。
来自南方的手表没有人见过,但他们都认识自己家厂长手腕上那个不知道从哪买过来的外国货,听说要好几百块钱呢,这种电子表,不用像机械表那样每天调一次时间,有钱也买不到,这小伙子在他们门口卖的表和厂长戴着的还是有差别的,厂长的表带是皮带,这个是塑料的。
只是它们的显示屏是一样的,他们大多数人都见过,就是这种只有四个数字就能看清楚时间,也没有听见什么表针在动。
这新奇的电子表带回家,可不是倍有面儿嘛。
再一看价钱,好家伙,六块钱,比起那个手表便宜了何止一星半点,拿着几天的工资就能买一个洋气罕见的手表,这买卖划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