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弟今天表白了吗(297)

作者:在山的那边是我

祝煦光对常承钧的感情是很复杂的,既有仰慕,又有怨恨。

常承钧是大将军,权势极大,皇上都敬他三分,天下传唱着歌颂他的童谣,话本里写着他抗战杀敌的英勇事迹,京城的说书先生醒木一敲,开口也是大将军。

出门在外,那些小孩都奶声奶气地跟祝煦光说:“你爹爹是最厉害的!”

母亲也时常抱着他,跟他说父亲常年在外守护疆域的不易,跟他说父亲受的伤吃的苦,说得小孩眼泪汪汪,连睡觉都喊着爹爹。

祝煦光自然是仰慕他的,时常想着若是父亲回来了,他一定要跟他说自己的想法,跟他说自己以后也要当将军。

那时的小孩抱着美好的幻想,却在春日的一天破灭。

圣旨里的话他听得一知半解,可那些来搜查自己家的人都很凶,母亲哭泣求情的声音也如梦魇般刻在他心中。

在这之前,祝煦光从来没有见过常承钧。

一次都没有。

盛名之下,是君主警惕,祸患到来,似乎也没有那么让人惊讶。

而他记得的,就是临走前问母亲的那句话:“父亲到底是什么样的?”

“你父亲顶天立地,威风凛凛,他绝对不会做出那些事来,你要记得,你是大将军的孩子,但也是娘亲的孩子。”

“京城是个好地方,但你别再回来了……只要能走,就忘了这些吧。”

所以他改名换姓,为求一条生路奔波千里。

这时候他又开始恨了,因为知道自己母亲没有随着他走。

凭什么呢?

他见过的,不仅是他人的夸赞,还有母亲写在信中的思念,还有绣在手帕里的苦楚。

这份苦楚,再也没有消解之日。

常承钧在祝煦光心中,从来没有真正出现过,他只是一个影子。

“我好像明白,虽然父亲于我,缥缈无定,但对于南叔而言,依旧如巍巍高山。”

作者有话说:

南叔他们会有新的将军的,不是小祝

第147章 再回长宁

离开新城时,戚将军又带着手下官兵出门了,说是因为动荡不安,贼寇多了许多,甚至有个地方揭竿起义。

当然很快被镇压下去,不过这也足够说明世道之乱。

京城的消息模糊不清,外面不敢站队,大家心照不宣,还按照过去的方式生活,只是想来这样也过不久远了。

一路上照旧有许多在往南边逃的百姓,北边愈发不太平了,流寇也是个大麻烦,一些村子都被毁了,剩下的人自然要想办法给自己谋条后路,这才纷纷南下。

有些看着徐相斐和祝煦光的打扮,知道他们是不怎么缺钱的江湖人,还上来想讨口吃的。

若是带着孩子的妇人和老人,徐相斐和祝煦光多多少少都会给一点,这也是江湖中默认的规矩,虽然不是所有人都会遵守,但家中富裕的人大多都不会拒绝,不需要太多,好歹让人家撑过眼前一天。

至于那些男子,他们自然是不管的。

两人过去还未曾经历过这些,最严重的大概就是江南水灾,但难民逃至柳州时,大多已有了去处,眼前这番奔逃之景,还真是没见过。

徐相斐看着看着,忽然叹了口气,却又不知道自己在叹什么,只是回头望了眼祝煦光:“我从前虽也不喜欢战事,但未曾想过如此。”

似乎是因为有一技傍身,像他这样的人好像对战事都并不是很在乎,若是厌恶争权夺利,索性干脆选择远离。

但这世间,仍是普通人居多啊。

祝煦光倒是见过这些,不过当时年纪小,心中惶恐不安,难有其他想法,慢慢长大了,才觉得战事不好。

他倒也不是完全反战,只是不喜欢无谓的过多的扰乱世间平凡的日子。

夏日炎炎,行至树林,不少人都选择在树荫下歇息,他们身上都带着剑,也就不打算靠得太近,免得惹人惊慌。

但两人马匹经过时,还是惹来不少目光。

长宁不过是一个小地方,靠打渔为生的居多,因为本就偏远,如今还算清静。

等两人进来之后,还有不少他们认识的人打着招呼:“燕子小祝回来了呀!”

喊他们的是一个包着蓝色头巾,一身粗布衣裳的年轻妇人,名叫孙荷,她就住在山脚下,从前跟徐相斐和祝煦光也很熟,后来嫁了人还时不时让他们帮忙从外面带点东西回来。

这里的人大多淳朴善良,可能是因为太偏远了,男女之防反而没有其他地方那么严重。

上次回来两人还面临着追杀,因此没有来得及与他们叙旧,如今倒是不急了。

孙荷正坐在屋门前,袖子往上卷好,一手拿着砍刀,一手扶着一条已经去除内脏的大鱼,哗哗几下,手起刀落,就把那条徐相斐还没看清楚的大鱼看成大小差不多的鱼块,沾了血沫的案板都被砍得闷声作响。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