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配专治不服[快穿](2083)
为期一周的展销会,第三天的时候,顾棠接到了出版社的电话。
“顾老师,我们需要重新签一份合同了。”
没错,顾棠的确有书爆了,不过不是留学生涯,而是那本门槛挺高,写得非常专业的专著。
这个年代,下海经商的人主要有两种,第一就是没拿到铁饭碗,混不下去走投无路的。
第二就是在“当教授不如卖茶叶蛋”、“当教授不如卖红薯”中,被拿来作比较的教授们。
当然教授这里是个指代名词,说的是那些上过学,有一定实力跟地位的人。
这一波人有知识有分析能力,他们不会看天吃饭,更不会种子一撒剩下全靠老天爷,更加不会今年黄瓜贵,明年就一窝蜂的去种黄瓜。
他们会举一反三,当然他们也要跟热点跟风口,但是他们同样会根据政策环境等等因素做决策。
顾棠这本书就正好写在了他们心窝上。
尤其是顾棠以前在《经济报》上发表的那些采访报道,她推测准确的可不止一条两条。
所以顾棠这本关于产业升级转型的书,虽然上市也有三四个月了,才刚刚进入销量上升期。
不过销量的爆发不止有这些人的因素,还有西海机械厂的原因。
西海机械厂这一年里,从一个要靠着上头补助、分订单的半死不活的厂子,变成了一个过年敢发羊的效益非常好的厂子。
在许多国营厂都进入了衰退期,工人地位大幅下降的时候,他们逆势上扬了。
这是为什么呢?
同时国营厂,都是兄弟嘛,同行过来取经,得到了一个人名:顾棠。
上游的采矿冶炼行业过来取经,同样得到了一个人名:顾棠。
下游的精细加工制造,还是得到了一个人名:顾棠。
还有南口市的几家电子厂,以及正经把她这本专著当学术资料研究的经济学大佬们。
这波跟上头下海,而且略有小成的企业家不一样,这些工厂学校买书肯定不可能是一本一本这么买的。
书记得有一本,厂长也得看,还有总工,还有才刚刚起步,分管市场营销,但是一无所知,完全不知道工厂该往哪个方向走的副厂长等等。
学校就更不用说了,大学图书馆要满足全校师生需要,冷门一点的书籍5本,热门的书籍至少也是20本。
所以等到了周末,顾棠跟出版社的人见面的时候,这位编辑自己都有点懵逼。
“你这本专著已经快赶上一般书籍的销量了。”
而且专著跟书籍又不一样,专著的定价一般会高一点,就像顾棠目前出的两本书,一样都是20万字出头,按照小说出的那一本是158,按照专著出的这一本就是285,价格快翻倍了。
稿费也不一样,她的小说最高给了12,专著则是30。
也就是说,上一个合同,这本专著已经给她带来了八万多的收益。
这一本合同又是三万册的印数,而且稿费一样是30。
编辑一开始想暗示一下这是出版社的优待,但是因为满脑子不敢相信,谁能把专著卖出这个销量呢?
更别说他们出版社一年还能出个四五本专门为了评职称,总印数最多1000的专著呢。
于是等到开口的时候,编辑没委婉起来,说得挺直白。
“其实国家对这一块也是有指导意见的,为了鼓励学术专著,专门规定了高稿费,这个线是卡在1万册,30上的,也就是说,印数一旦超过一万,就可以不按照30给了,但是你是咱们学校自己的人,所以几个主编跟总编辑开会,决定还是给你最高的稿费。”
顾棠表示了感谢,还跟编辑保证,“下本书肯定还是西海大学出版社的,不行咱们还可以先签个意向合同?”
最后编辑拿着顾棠的手写版承诺书回去了,“未来五本书西海大学有优先选择权。”
图书展销会开完,转眼就到了六月底,等期末考完试之后,西海大学准备开个专项研讨会,主要就是讨论顾棠那本专著。
请柬已经发了出去,顾棠这几天正在仔细梳理整个框架,而且院系内先开了个小型模拟会,内部先问几个问题看看效果。
所以今年顾棠又没当成高考监考老师。
而且今年顾宜香也没去高考,虽然没高考,但是她干了另外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她跟人跑了。
这天顾棠刚回来,就见成佳惠在沙发上坐着,一脸的愁容,但是似乎又有点怀念,还时不时长吁短叹一声。
顾棠洗过手出来,问道:“这是怎么了?”
成佳惠看她一眼,道:“糖果厂倒闭了……我是真么想到。”
“妈,你都退休好几年了,再说也不是糖果厂什么重要人物,他们倒闭也不妨碍你领退休金,没必要这么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