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的复兴而奋斗(96)
“那些能融入的,咱们就不用管了,他们在一起也不会发生摩擦。”
徐曼萍来了兴趣,“那搞什么活动?”
“一起看电影?”
“读书会?”
“成。我去跟大勇他们商量商量。。”
过了几天,徐曼萍告诉沈熠,他们决定以后搞读书会和象棋比赛,还有人受小品启发,打算把矛盾都编成小品。揣着编小品的念头,那人就成了观察者,遇到冲突时首先反应是观察记录,往常的冲动反应变得迟钝起来,对方反而吵不起来了,冲突反而越来越少。
同乡会里的人编了小品,想把它搬上舞台,又嫌词多,同一时间又凑不齐那么多人,又改成了相声。
沈熠听完,就一个字,绝!你们这团体进化得还挺快呀。
第36章 论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五月初, 沈熠接到了Peter的电话,问那批货有没有做好。
沈熠告诉他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再过一周就可以寄出。
说实话, Peter亲自催单叫她挺意外的, 在她的印象里西方人都不是急性子,订单通常是提前下的。比如她这个过年时接到的订单是毕业礼物,六月底才用得上呢。
挂掉电话,回去的路上,她后知后觉反应过来, peter这可能是查岗。毕竟收了订金两个多月,除了最初回了一通电话,后面就没再给他回应了, Peter担心她卷款潜逃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是她的疏忽,但越洋电话费贵啊, 要是换微信,她能发到他欠费。
不过那批订单的货都做好了,已经装裱打包,她之所以没寄出去, 是打算等《仙临》第一卷 出版后寄一本送给Peter的。
Peter有家学,而且根据他的表现来看, 他对华国文化是很有兴趣的。之前的信里, 他还问沈熠有没有看过《末代皇帝》, 他还对封建王朝的贵族婚姻发表了若干看法。
所以她推测Peter应该对仙临有点兴趣吧。
之前她就跟何主编打过招呼了,第一批上市时,给她留几本,一本送Peter,一本送许明亮, 一本自己留作纪念。
受到小周赠画启发,何主编跟出版社沟通了新想法,临时新加了插画。
沈熠拿到以后,心头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
两年的光阴弹指而过,她已经不太记得自己是怎么渡过这段时间的,但翻到目录页,她似乎找到了时间坐标,那个位置留下了她当时的情绪,由此蔓延,渐渐记起前后的事情。
时间结点越多,回忆越丰富,结点越少,印象越空洞。
liJia
包裹寄出去后,沈熠给Peter回了电话。她估计Peter不会在短时间内给她订单了,至少要收到这批货后。
许明亮的回信比较快,信里他表达了十二分的感谢和兴奋。
虽说沪市是大城市,但确实没到书店找到这书,他说找他借书的人已经排到一个月后,还担心书收回来时被翻坏了,问她能不能再卖几本,他可以汇款过来。
他越是担心,沈熠就越开心,借书的人都排上队了,不正好证明受欢迎?那下个月在内陆上市后,销量会相当可观,她的钱包也能快快的长一回。
心情大好,她当即就给了他回复,告诉他不用担心,出版本会在六月上架内陆的各大书店。
没过多久,许明亮又给她回信了,这回随信过来的还有个礼盒。
是个端午礼盒,里面有四个真空粽子,四个咸鸭蛋。
“呀?你还过端午节啊?”徐曼萍碰撞见了,“我还以为你们不过呢。”
“是不怎么过的,这是我一个沪市朋友送过来的。”
徐曼萍揶揄的看了她一眼,“有情况呀?这一盒可不便宜,高档货。”
“哪来的情况?他托我帮他买东西,谢礼。”
徐曼萍摆明了不信,“是是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沈熠不肯让她再在这上面纠缠,换了话头,“你们在老家怎么过这个节啊?我看电视里演这天要去划龙舟、喝雄黄酒。”
徐曼萍摇摇头,“我没见过,估计以后能热闹些。对了,我们下周五要搞这学期的节目汇演,你要不要来看看?”
沈熠看了看那天的课表,有空,“好呀。”
临近期末,各社团的活动和任务都准备结束了,她站完最后一班岗,一口气退了两个社团。
到了周五,沈熠早早的来到了活动室,看看有没有什么地方是她能帮忙的。
哪知道,活动室里已经十分热闹,大半位置上都有人,还有老人和小孩子。
要不是看见熟悉的面孔,她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
“怎么来了这么多人?”
徐曼萍正帮人化妆,听见了便回她,“上回不是跟你说我们弄了段相声嘛,排练的时候被人瞧见了,传出去,周围的老人就过来看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