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的复兴而奋斗(123)
副局也不是嘴上客气,是个干实事的人。
电影的开机仪式上,他参加了,还叮嘱秘书写了稿子交给市报。
现在是什么时候?
改开的政策已经执行十一年了,沿海那边的城市动作搞得大刀阔斧,效果也显著,他们这些内地的城市,也不再犹豫,跟上了脚步。但资源是有限的啊,你大庸一不是省会二没有支柱产业,怎么扶持你啊?
好在去年建成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给了众人一线希望。
梧桐栽好了就好引凤凰,这不就引来了一个吗?
主管经济的领导就把这篇稿子又往省里递,虽然我们拉不来大企业大工厂,但是影视公司也是公司吧?港商是外资吧?他们来这吃喝拉撒不得花钱啊,不得促进商业活跃?
更何况CC公司在港城也是大公司了,既然是大公司总能起个带头作用吧,说不定以后还得来多少港商呀!带来了多少外汇啊。
秘书按照副局的意思,对未来的美好场景好生渲染。
秘书也是大学生,出身文学系,那笔力真叫一个好,看得省报的领导频频点赞,大手一扬,安排在了日报。
日报可不像工人报、妇女报,那是面向全省全部群体的。
于是,省里的人都知道港城有电影公司来张家界拍电影了。
一时间,追大明星的、好奇的、相当演员的都来张家界,热闹的很,况且这些人来了又不是当天就走,最快也得住一天吧,总要吃喝吧,叫市里的这些商家真是喜气洋洋。
副局看着这红火的场景,欣慰不已,又叮嘱秘书和周边的巡逻密切关注这边,避免出现什么偷窃、推攘的事故,把好事变成坏事。
副局这工作做得好,一跃众人拿到了省里的进修名额,去港城学习。
港城的经济是远胜于内陆的城市,想去那边学习也不容易啊,都是各行的顶尖人才。本来这个名额是轮不到副局的,可他拉到了CC公司的投资啊,走在了同行的前列。有了港资影视公司来内陆拍摄,也算是两地的影视行业有了合作,对吧。
一周后,副局从港城回来了,可谓收获满满,也开始筹划景区的娱乐设施。
他在积极推销当地的风光,沈熠也在努力推销自己的新业务。
竹编业务是意外展开的,一来就接到了大订单并不代表之后就一帆风顺,沈熠将它介绍给Peter时就吃了闭门羹。
“它是落伍的过气的,既不如金属坚固也不如陶瓷精美,我认为它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
沈熠看着如此直白的拒绝,有些难过。
但她不会轻易放弃的。
Peter的嫌弃是出于实用性和外观,难道它们就不能改变吗?
学校是有设计专业的,沈熠便会在没课的时候去旁听,了解到了不少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
同时也要感谢霍欣然曾经的强迫,强迫她一起去看时尚杂志、讨论明星模特的妆容和穿搭,足够多的输入培养了她不错的审美,对西方的喜好有了一定的了解。
沈熠将自己的设计稿交给佛山基地的手艺人,让其变成成品,一点点的打磨改善。
最后她再带着这些新设计的成品赶往张家界,借用剧组的场景和设备,给这些新品拍摄了一组古风大片。
果然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古香古色的场景加上合适的打光,给这些竹编产品蒙上了一层优雅、古典的滤镜,脱离了日用品的范畴,变成了普通人用不起的样子。
洗出来的照片被沈熠放大摆到了店里做宣传,小的寄给了Peter,希望可以扭转他的固定印象,能够有信心开展这门新业务。
第一批订单交货时,沈熠把新品图册送给了贸易公司的负责人,期待还能再来几单。
业务主管也回了港城,沈熠让他休息了一天,就把手上盯的事交给他,自己则一心一意投入学习中。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期末考来了,90年也来了。
今年的春节,沈熠不打算在港城过了。
过去一年,公司接了两个大订单,利润远超她的预期,加上《仙临1》的版权费,她手头终于不紧了,她要带母亲去内陆的北方过年,在年味还没消散的时候去好好感受。
学校放了假,公司的事情也交给了经理和两个业务组的主管,她便带着母亲过关,去羊城坐上飞往京市的飞机。
沈母是第一次来坐飞机,非常兴奋,宁可不睡也要看窗外的白云,当飞机颠簸时又会紧张起来,悄悄问沈熠会不会出现意外,要不要写遗书。谁叫这时候的影视剧总喜欢用车祸、沉船、坠机来提现主角们深刻而又短暂的爱情呢。
飞机安全落地。
一下去母女俩就打了个哆嗦,京市的寒冷超乎他们的想象,所以母女俩到市中心的第一件事就是买棉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