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荣耀,化学强国(352)

作者:星辰夜色

朝廷给他的谈判资本是允许西海人在江州的工业区建厂,具体是什么厂房由谈判团决定,但原则不得违背大盛利益,否则朝廷将不予承认。

这道诏书就很灵活,既给了文靖安很大的自主权,又给朝廷上了一道保险——开头朝廷不管,可一旦发觉不对劲他们就能动用最终裁决权。不得不说大盛君臣在应付西海人上很具有政治头脑。

至于税收、利益分配、出资份额等等细节问题,不再由农事处一家独大,而是由中书省、户部、市舶司(海关))、农事处、江州地方衙门共同选派官员组成“西海事务处”商讨决定,中书省总负责,农事处主事,户部、市舶司核算税收……另外由都察院负责总监理。

这些细枝末节文靖安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利用这道诏书给大盛创造最大的利益,给自家的工业化进程添柴加火,很快,根据这道诏书他和严素光等人商定了与西海合作的基本要求。

第一、解除对大盛的技术产品封锁,至少在化肥生产线上不再进行封锁。

第二、迎回被驱逐的大盛留学生,并给定每年不少于五百个留学名额。

第三、西海投资建厂必须包含轮船制造厂、蒸汽机制造厂、水泥厂、炼钢厂、大型汽车制造厂。

第四、西海帮助大盛设计建造一条自京城至雍州的铁路,且向大盛出售蒸汽列车。

第五、西海帮助大盛设计建造一条自京城至江州的水泥公路。

当然,文靖安心里有数,这五项哪怕只能谈成一半,他都可以“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了。

第178章 出航 浩浩荡荡乘风破浪

他们将这五项要求以及其他一些零碎的条件综合在一起,写成奏折递了上去,朝廷很快正式成立“西海事务处临时谈判团”,这个谈判团的成员来自几个与西海事务处有关的衙门,农事处代表是从正卿周洵和司丞文靖安,中书省代表是一位中书郎中、一位中书舍人;户部派了一位郎中、一位员外郎、两位主事,市舶司、鸿胪寺、江州地方衙门各有官员任命,最后加上一些录事官、书记官以及随行护卫等等,最后统计下来,核心官员十九人,零散人员三十人,这就是谈判团的基本人员组成了。

谈判团成型后,他们定在七月十六日从京城南门淮河渡口登船出发,走的就是周洵出使西海的那条是水路,先走淮河河段,再走运河进入江水,顺流而下到江州出海口,然后南下绕东南州郡海航线继续行驶,预计七月二十六日左右抵达剑州。

出发时间很紧迫,农事处这边根据现实需要做出了决定,由周洵、文靖安和严素光三人带队前去,林宁宴、陈崇章和崔琰等人留下来负责四州一郡和京城这里的化肥生产以及集资等等工作,文靖安把文妙安和卢玉邻、杨玄素还有另外两个学生加入了名单里面。

等中书省、户部以及其他部门的官员到位,他们先在京城碰了一次面,这里边的官员以周洵的品级最高,其次是中书郎中等人,文靖安只能算是“中等品级”,但这次碰面会的主要目的就是告诉谈判团的所有人——谈判团表面以周洵为首,实际以文靖安为核心,也就说文靖安主要负责谈判,其他人负责提供各方面的知识支持。

统一思想之后,七月十六日清晨八时,他们的蒸汽轮船准时从淮河渡口出发,谈判团一共五十六人,集体往剑州进发。

这是文靖安第二次远行。

船出淮河进入运河,然后往北行驶半日抵达浩浩荡荡的江水,这是大盛最大的内陆航道,和北边的河水遥相呼应,形成大盛两条水路生命线,《大盛地理志》做过统计,整个大盛六成的府城都在江水与河水及其支流旁建设。

大船驶入江水,接着走中州航段,中州的地理形势和环境气候和京城无异,一直到了淮州才开始有明显变化,首先是航道变得相对狭窄,江水湍急,两边不再是平原而是重岩叠嶂的石山,石山勾连相接,直入云端,少有空缺的地方,悬崖石壁上的苍松古木遮天蔽日,上面的猿猴不怕人,如果朝猿猴扔石子,它们就会把树枝、野果、灵芝等等扔下来进行反攻,文妙安兴致盎然带头试了一遍,可惜猴子们扔回来的全是枯枝败叶、碎石果核,半颗灵芝也没有。

于是,具有浓重工业气味的蒸汽轮船行驶在具有浓烈东方韵味的山水之间,在文靖安眼里形成了一种诡秘又奇妙的对比,这片古老的宁静被打破了。

两日后,大船走完淮州航段,进入大名鼎鼎的江州。

江州的地理环境与淮州有直接的不同,江面逐渐宽阔,两边山势走低,生成典型的烟雨江南、诗情画意,江边两岸多是成片的绿竹林,倒影江中,相映成趣,到了此处,文靖安明显可以体验到一种别致的人文熏陶,随之而来就是“富庶”的感受,江边的村庄阡陌纵横,农田茂密生长,城镇、府县密集错落,来往的船只络绎不绝,到了江州后半段,江水在这里形成了入海前的冲积平原。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