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250)
这是上面下来调研发现的问题,很有必要。
这么一来,粮店里要核账,孙梅英加班加点,忙得脚不沾地。田大旺也忙着开会、调研、写报告,一点空闲都没有。
相比起来,田小苗算是轻松的。
看书学习,做做家务,督促五一和三子写作业。
开学那天,正好是农历二月初六。
田小苗迎来了十九岁生日。她穿着红方格外套,挎着书包,胸前别着一枚校徽,青春洋溢,神采飞扬。
走在校园里,迎面撞见了何有才。
“田小苗……”何有才打着招呼。
“何有才……”田小苗点点头。
他们是好朋友,除了在图书馆,碰面的机会并不多。
其实,何有才等了好久。
这是返校必经之路,一定能碰到小苗的。可见了小苗,却装着偶遇的样子,连句话都不敢多说,生怕人家误会了。
开学后,毕业班忙着实习。
江黎明去了外贸局,还专门跟小苗打了个招呼。田小苗也未多想,上德语课时常碰面,相互借笔记,比其他同学的关系近一点。
“大四”同学一走,有点冷清,跟少了点什么似的。
田小苗继续“三点一线”,埋头学习。
赶在周末,实习同学回来了。
田小苗要回家,往往碰不到面。江黎明想跟小苗说点什么,却始终没有机会。
第124章 .安置
*
上半年,精简工作继续展开。
按照预定目标,全国职工减少160万人,城镇人口减少800万人。下放人员的安置是个大问题,各地都有安置办,负责接待下放职工和青年学生。(注1)
沪上人口密集,每年有大量的初中、高中毕业生。有的进了国营工厂,有的进了集体小厂,有的待业在家,还有的去了边疆。
田小苗注意到报纸上开始宣传了。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青年们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治山治水,改变自然面貌。据统计,从1962年开始,全国近10万名知识青年下放插队。(注2)
田小苗瞅瞅五一和三子。
一个十二岁,一个九岁,两个弟弟得有个出路。
干体力活儿,农村人习惯了,可对城里人却是一种考验。虽然,劳动锻炼很有必要,可在乡下一呆就是十多年,也是浪费。
算算时间,五一初中毕业正赶上运动,就是硬着头皮也得把高中念完,最好是参军入伍,在部队上受教育。三子也要抓紧,不能把学业荒废了。
田小苗找了个时间,跟田大旺和孙梅英说了。
“爹,娘,我不在家,五一和三子的学习不能放松……”
田大旺和孙梅英很赞同。
田大旺是部队上出来的,希望五一也去部队,像冬子那样。
“五一,要向你冬子哥哥学习,争取考上军校……”
“嗯。”五一点点头。
他跟三子早上跑步、打拳,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这样才合格。
关于上山下乡,田小苗虽然没有明说,可这是大趋势。
田大旺和孙梅英也有预感。
报纸上说:“初中毕业就有下乡的,最小年龄不过十五岁……”
孙梅英是从农村出来的,晓得干活的辛苦。她自己也就罢了,哪里舍得娃娃们受苦?
可参军入伍竞争很激烈,军校也不是一般人能考上的。
孙梅英攥着手,考虑着将来提前退休,让五一或三子顶岗。这是沪上的政策,子女能顶替,只要安排了工作,就不用插队落户了。
田大旺经常学习文件,对政策了解得很透。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工业化体系初步成型。可外界的封锁,加上敌对势力的阻挠,想快速发展几乎不可能。而人口的增长不可避免,卫生水平提高了,婴儿夭折率大幅下降,建国后出生的娃娃都长大了,可城里没有这么多地方安置,只好下放到了农村。
这是没办法的事儿。
城市青年不能一直待业啊。不然,会出问题的。
*
转眼进入了六月。
毕业季来临了,毕业生们忙着写论文。
论文答辩一结束,就等着领毕业证和派遣证。
按照现有政策,除了部级直属院校外,大部分学生是哪里来的,还回哪里去。像复旦这样的重点院校,由全国统一分配,有留在沪上的,有回原省的,还有支援边疆的。
说到“支边”,需要极大的勇气。
报名的大多是积极分子或党员,有的是真心实意,有的是做个姿态,博取声誉。具体分到哪里,以派遣证为准。
大学四年,即将各奔东西。
毕业生们拍了合影,写了留言。
不管是宿舍里,还是教室里,多少有点伤感。有聚餐的,有侃大山的,有在大操场上奔跑的,还有抱头痛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