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220)
吕秀蓉想给杠子谋个出路。
秋季征兵时,让杠子报名参军。体检合格了,就是文化稍稍差一点,只是个初中毕业。可农村哪有几个高中文化?也就过了关。
杠子不过十七岁,就去部队上了。
田大壮一家成了军属,院门上挂了光荣牌。
吕秀蓉觉得当兵挺好,没准就像大旺兄弟那样出息了。田大旺听说后,写信鼓励道:“杠子去了部队上,好好学文化,文化上去了,提干才有希望……”
对杠子,田小苗的印象很深刻。
那年回乡,杠子很腼腆,跟小时候一点也不像。她鼓励杠子好好念书,杠子答应了,一直念到初中毕业。再想念下去,就要去县城。可对农村家庭来说,负担太重,即便学校不收学杂费,可一个壮小伙子,光吃喝拉撒就是一大笔开销。
杠子没去县里,选择了参军。
农村娃娃的出路,除了考大学,就是招工进城或者参军入伍。招工进城很困难,一个公社没几个指标。更何况,马上就要精简了,甭说农村的,就连城镇职工都一并下放到了农村,参加劳动。
农村的日子很艰苦。
相比起来,城里要好很多,一切都按照计划进行着。
从全国来看,一九五九年工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
京城十大建筑竣工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成功举办了。东北发现了工业油田,提前喷油了,正赶上十年大庆,被命名为大庆油田。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建成投产了,可以造拖拉机,也可以造坦克。我国第一台快速通用数字计算机试制成功了,每秒能运算一万次,为电子技术、工程设计、国防科研提供了有效手段。还有西南地区稳定了,翻身农奴得了解放。(注1)
这些成就,都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实现的。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广大农村的支援。出人、出力、出粮食,一直延续了几十年。可不这么做不行,国家底子薄、基础差,要想实现全工业化体系就得迎难而上,甚至要做出某种牺牲。
对此,田小苗理解得特别深刻。
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分门别类打下了工业基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尤其是农村做出了巨大牺牲。而后世的工业发展不是凭空而就的,没有五六十年代的基础设施和规划,就没有未来。看看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真正实现了全工业化体系?这就是答案。
不光是工业,农业基础也是这时候打下的。
在全国各地,几乎每条河的上游都有水库、船闸。引水渠建成后,才有水浇地,才能亩产增收多打粮食。那些水利设施很牢固,直到后世还在沿用。
而解放前,不管是黄河还是淮河,连年泛滥,受灾群众无数。解放后,黄河上游修建了三门峡,淮河上游的支流上修建了一座座水库、一道道船闸,硬是给治理好了。
这是多大的基建规模?又产生了多大的经济效益?
可按照过去的统计方式,这些都属于义务劳动,凭着农民兄弟的一双手,一副扁担,一辆手推车干出来的。即便是在最艰苦的六零年,也没有停顿下来。
给子孙后代造福,多么朴素的情感。
这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是大集体的力量,被永远铭记着。
*
柳进原在部队上,也关注着民生。
这是艰苦与成果并存的一年。
工业快速发展,尤其是重工业基本成型。可农业生产出现下滑,如果接下来的一年未能扭转,会更加困难。
另外,他还有一种担心。
由于涉及到主权,我国拒绝了建立海军联合舰队的要求,苏联单方面废除了两国签署的国防.新技术协定。这是一个不好的征兆,预示着两国之间出现了分歧。(注2)
这种分歧,会不会对经济产生影响?
柳进原调出了一组数据。
截止到目前,大大小小的经济合作项目有五六百个,一旦出现问题,会给经济造成巨大困难,损失非常严重。
柳进原考虑良久,还是撰写了一份报告。
这跟军事关系不大,可出于情报人员的职责,依然要提出预警。
一九五九年,就这么过去了。
田小苗加紧复习,准备迎接高考。
孙梅英见小苗挑灯夜战,很是心疼。
田小苗抿嘴一笑。
这点苦算什么?跟农民兄弟比起来根本不算啥。
---
第110章 .无畏
*
“元旦”过后,新的一年开始了。
全国各条战线上,依然是大干快上,热火朝天。
田小苗看着报纸,听着广播。
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顺利截流了, 第一条跨越长江的高压输电线路架通了,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掀起了技术革新运动,朝着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方向迈进。(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