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189)

作者:金谷飘香

田大旺把小五一接回来,出入证也上缴了。

这是规矩,不能破坏。

冬子和梅子舍不得,可舍不得也不行啊。

“小苗,咱们一起办作业……”

“好。”

田小苗嘴上答应着。

可下午放学后,就直接回家了。

柳伯伯和苏阿姨结婚了,她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把那里当据点了。

宿舍大院这边也有了变化。

随着家属们陆陆续续地到来,娃娃们多了,住房越发拥挤了。早起上卫生间要排队,厨房也由两家使用,变成了五家公用。赶上饭点儿,淘米洗菜都要排队,磕磕碰碰是难免的。

孙梅英中午不回来,带着三子在单位吃饭。小五一在托儿所,小苗跟冬子、梅子搭伙儿。田大旺不想麻烦,就吃起了食堂。

可曹玉英一家老小都在楼里,天天跟家属们碰头。

她很不开心,跟老何叨叨着:“工商局那么大,咋还不分房子啊?”

何副局长没好气,说:“急啥?看看建国同志一家住在阁楼上,人家说啥了?”

曹玉英被堵了回去,就找到孙梅英诉苦。

“梅英妹子啊,马上暑天了,一大家子挤在一起,还不热死人了?”

孙梅英也觉得拥挤。

他们一家五口住在阁楼上,以前还凑合,可娃娃们大了,真得挤不开了。看看大旺,个子高,一进屋就要低头,不然,就撞到横梁上了。

可沪上住房紧张,也是没办法。

拿小苗话的说:“住洋房就很不错了,有卫生间,有抽水马桶,不用像弄堂里那样一大早拎着马桶,去河边洗洗刷刷……”

知足常乐,孙梅英把心思搁在了工作上。

粮店里很忙,生意很红火。

除了工资,还发一点奖金。

每个月给公爹婆婆汇十万块(注:折合新币10元),赶上逢年过节,给娘家也汇一点,表达一下心意。剩下的就攒起来,还专门办了一个存折。

每到月初,田大旺领了津贴就上缴。

看到存折上的数字一点点增加,乐呵呵地夸道:“梅英,这都是你挣的。”

“那是当然。”孙梅英得意地笑了笑。

女人能挣钱养家,活得很硬气。

田小苗的零花钱也多了。不过,她舍不得花,都攒了起来。

*

六月里,天气愈发炎热。

这天,田大旺下班回来,从挎包里掏出一沓钞票,晃了晃。

“梅英,这是这个月的补贴。”

“咋这么多啊?”孙梅英很惊喜。

“机关改革了,从供给制变成包干制了......”

孙梅英接过钞票点了点,一共三十六万块。(注:折合新币36元)

改成包干制后,机关人员的理发费、服装费、津贴费由个人自由支配。这么一来,田大旺的生活费多了不少。以前光拿津贴,干巴巴的十几万块,现在变成了三十多万块,跟孙梅英齐平了。

“梅英,以后住房、水电费要自个儿交了,衣服也不发了……”

“那到秋天,给你做一套中山装,我觉得挺好看的……”

田大旺和孙梅英穿着白衬衣、土黄布军裤。棉布不顶洗,裤边都洗得发白了。

经济宽裕了,就考虑着添置大件。

田大旺早想好了,喜滋滋地说:“梅英,咱买一台收音机,交流电的,不用干电池也能收听……”

“好,那先去瞅瞅……”

田大旺和孙梅英去百货商店瞅了瞅。最普通的型号,一台要四十二万块,挺贵的。(注:折合新币42元)

二人一咬牙,还是打算买。

孙梅英领了工资,就跟田大旺搬了一台回来。

“娘,听收音机……”

小五一可高兴了,从托儿所回来就要听少儿节目。孙梅英喜欢听小说广播,田大旺喜欢听评书。如果不是忙着复习,准备参加毕业考试,收音机都舍不得关。

有了收音机,生活有滋有味。

田小苗很开心,第一时间就能关注国家大事,还能听电影录音剪辑。

田大旺还考虑着买一辆自行车。

他的自行车是单位的。梅英上班离得远,骑车方便一些。

*

转眼放了暑假。

田小苗跟着孙梅英去粮店,招呼三子。

冬子和梅子上了暑期班。

田大旺通过了初中毕业考试。

他拿到毕业证,百感交集。□□都换了几茬了,他终于毕业了。他跟梅英都超额完成了任务,跟文化沾了一点边。

孙梅英瞅着毕业证,很眼热。

等娃娃断了奶,要不要继续念下去?

她问小苗,小苗点点头。

“娘,学无止境,只要想念书,就坚持到底……”

五十年代,扫盲运动轰轰烈烈。

这是一项很伟大的运动,持续了十多年。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大部分人都脱掉了“文盲”帽子,国民教育有了很大提升。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