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民国后前任满地(276)
“噢…”黎觉予浑浑噩噩,满脑子都是家里的浴缸:“最初接触歌剧是在霓虹,当时我初恋的母亲很爱听歌剧,我们在家里后花园一起听了,当时我就决定要学歌剧了。”
顿了一下,又补充:“然后我就去宝冢歌剧学院了。”
…?
林苏北觉得自己听岔了。
在霓虹有个带后花园的大房子,还能让歌剧演员们上门表演…这位初恋得是什么来头,才能这么潇洒。
不过因为和歌剧没有关系,所以他没有追问关于初恋的话题,转问其他:“既然当时在宝冢发展得不错,为什么毅然决定去法兰西呢?”
“地震啊,辛辛苦苦买的房子没了,不想工作了。”
“那在法兰西继续唱歌剧的契机是?” 林苏北觉得自己敲字的双手微微颤抖,好家伙,工作一年房子都买了,这也太吓人了。
他在纽约工作三年了,还没存够一间厕所钱。
“找了两个牛逼哄哄的室友,其中一个就站在门外,百老汇导演,我的经纪人。”
如果黎觉予现在清醒着,肯定想剪烂自己的嘴,偏偏说的时候她没觉得回答有半点问题。
面对记者问的:“法兰西生活最辛苦的事情是什么?”
她回答:“站立式厕所,挑战人类柔软极限…”
…
《电影》采访结束了。
林恩在门外呼唤黎觉予回家。
她起身的时候,看到林苏北面前小山模样的纸巾堆,专门用来擦汗的。
黎觉予贴心问道:“林记者是热了吗?不如我把窗户开开?”
“不用。”林苏北又抽一张纸,平复下心情后说:“访谈和照片胶卷送回国需要很长时间,到时候杂志出版后我联系你把?”
“不用了。”
反正幻境的东西,黎觉予也不稀罕看:“我还不知道接下来要去哪,你恐怕找不到我。希望我的访谈内容对你有帮助。”
“那是当然,黎小姐客气了。”
就这样,两人以两种不同的心境,结束这次访谈。
打那天起,饶是林苏北知道黎觉予会火,也没想到居然会那么火。
1924年10月15日。有咪咪粉丝失控冲上大都会舞台。
1924年10月20日。黎觉予单人海报顺应粉丝要求新鲜出炉,分派在门票小男孩身上,当初被黎觉予扶一把的男孩们,穿着硬海报,在街上蹦蹦跳跳,真情安利《波西米亚人》。
一个不小心他又走出百老汇大道,走进华尔街,又遇到当初的周辰溥。
“先生先生,要再买一张门票吗?”小男孩童趣十足地指指身上的海报,说:“这个女高音,也是华夏人呢!你们华夏人都是那么聪明优秀还善良的吗?”
周辰溥轻笑一声,回想当初看到的[玛丽,20岁],说:“是她很出色。”
“再给我两张门票吧,不需要太好的位置…”
交易达成,小男孩驮着那张漂漂亮亮的女人海报,迈着小短腿冲出华尔街。
适应半个月的卖票工作后,他已经知道华尔街不归属百老汇大道,但为了能见到周辰溥,小男孩时不时就来金融大道上转一圈。
周辰溥也很给面子,每次都买了票。
不过他没有再去看了。
周辰溥远眺海报上失真又熟悉的面孔,理性的内心难得激起几分感性的惆怅。
有缘无份大概说的就是他们,第一天他去堵后门,结果“玛丽”被记者拉走去采访。
往后几天个吧星期,华尔街股市动荡,指数发疯往上涨,随时响起的电话拖累他的生活,将他囚禁在小小的办公室里,每天隔着窗户,远眺百老汇大道灯火通明。
想到这,周辰溥疲惫地揉揉鼻梁,助理跑过来说:“周行长,钢铁公司股票上涨87.4%,客户电话疯狂进来,股市…琼斯指数…”
“来了。”
周辰溥跟着往回跑。
回家路上,他冷不丁地说了一句和金融没关系的话:“年后,我会回家。”
“华尔街的工作交给你们了,尽快在这两年收手。涨幅再高也不要全砸,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面对泼天的财富,很少有人像周辰溥一样,有这种无所谓的魄力。
因为从指数板上看,入手股票绝对是一本万利的事情,每天多少人因为股票,一跃成为亿万富翁,这是他们这帮华尔街工作者们都见过、真实存在的。
周辰溥的同事也心动,但他们一贯信任老板的判断。
大不了少赚点嘛,回国比什么都重要。
就这样,助理沉默片刻后郑重地说了句:“好。”
1924年11月5日。《波西米亚人》进入尾声,黎觉予越发出色的舞台表现力得到报纸、杂志等公信力机构称赞,吸引更多纽约、甚至周边城市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