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就是陛下的白月光(52)

作者:徐成枝

老伯抬头看着徐道年,认出了他,愣了愣,接过热粥,向他道谢。

府衙里已经住不下人了,这群人便在衙门前席地而坐。

怀海看着门前的流民,眼里满是悲悯:“若无地安置百姓,依山寺还有不少空的厢房。”

徐道年与周茂秦对视一眼,随即齐声:“谢过住持。”

“能为百姓做些什么,满天神佛见了也是高兴的。”怀海颔首。

流民跟着怀海住持去了依山寺,徐道年分了些物资让衙役送了过去。

周茂秦的衣服湿透了,头发湿哒哒的挂在脸上,还向下滴着水。

徐道年从袖子里拿出帕子,递给他:“先回去换身衣服,别染风寒了。”

周茂秦愣了愣,好一会儿才道谢,接过帕子。

天色暗了下来,陈胤才骑着马回来,两辆粮车在后头不远处跟着。

陈胤在衙门前下马,走过来,开口想说些什么,恰好周茂秦换好衣服走了出来,到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周茂秦察觉到他欲言又止的样子,有些尴尬。

“无妨,自己人。”徐道年开口,现在可以暂时将周茂秦归为自己人,再说了,陈胤有数,旁人听不得的,他自然不会说。

周茂秦见来的不是时候,正准备往衙门里头走,听到徐道年的话愣了愣,站在了原地。

自己人……吗?

陈胤将余下的银票递给徐道年:“现在附近的粮价已经涨到100文一斤,现在是一天一个价。那边粮铺里的存粮也不多了,能买的都买了。”

徐道年收了银票,点了点头,安州的涝灾,居然还牵连到了别的州府。

陈胤这次买的粮食加上怀海住持运来的,虽然不多,但朝廷的赈灾粮已经在路上了,应该够撑到赈灾粮来了。

临安城路边的包子铺,两人并排坐着,七嘴八舌的说着。

“你知道吗,安州城发洪涝了。”一个伙儿嘴里吃着包子,含糊不清的说。

“你倒是先咽下去啊!”旁边一脸胡子的壮汉见他包子塞了满嘴,忍不住说他。

随即壮汉叹了口气:“听说死了不少人呢!”

小伙儿咽下嘴里的包子,喝了口汤顺了顺,凑过去,压低了声音,神神叨叨的说“血月当空,天降神罚,莫非这就是上天降下来的神罚!”

自从那则神秘的谶言在临安城里流传开来后,城中百姓都人心惶惶。

安州城决堤的消息传到临安城,原本就肆意的流言被传的更加玄乎了,都将安州的涝灾说成是天降的神罚。

不少的百姓到京兆府门前闹事,将这一切都归结于陛下的新颁布的律令,京兆府府尹急的晕头转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干脆关了京兆府的大门。

惹不起还躲不起?

闹事的百姓见京兆府大门紧闭,便改了战术,在府衙门前静坐。

府尹原本以为不去理会,这些百姓过不了多久就散了,谁想到这群人,席地而坐,吃住都在府衙门口,一连几日寸步不离。

百姓闹事,京兆府府尹被困京兆府的消息传到了朝堂上,又掀起了腥风血雨。

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

“城中疯传的谶言,百姓闹事无非就是因为那条新律令,依臣下愚见,只要废除那条律令,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礼部尚书说道。

饶是向来不参与朝堂争论的宋怀山,听了他的话也是没忍住笑出声来:“鬼神之说何其荒谬,依我看那条律令也没什么大问题,有问题的是那些居心不良,在背后牵引舆论之人!”

“尚书,既知是愚见,大可不必说出来。”刘子高在一旁轻声说道。

“你……你!”礼部尚书咬牙切齿了半天,愣是没说出话来。

礼部尚书语塞,看向王相,王相心不在焉,不知在想些什么,他这两日总是心事重重的。

众人各持所见,争了一上午,谁也不认同谁说的,早朝不欢而散。

群臣纷纷离朝,沈长洲看着空无一人的大殿,起身走到门口,将奉天殿的大门合上。

殿内没有点灯,瞬间暗了下来,沈长洲走回高台,坐在龙椅上,抬手有一下没一下的揉着眉心,脸掩在昏暗的天光里,神色晦暗不明。

临近正午,还不见沈长洲回来,听人说早朝已经结束了,过了两刻钟,他还没回来,宋婉清便寻了过去。

奉天殿的门关着,外头没有禁军在,宋婉清推开了门,木门“吱呀”一声响。

殿内雕梁画栋,金龙在朱红色的柱上盘旋着,威严肃穆的压迫感从四面八方袭来。

高台上,鎏金龙椅上,沈长洲穿着明黄色的圆领袍,头上戴着乌纱善翼冠,冠上金丝掐的两条龙扑着正中的明珠。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