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人家(科举)(93)

作者:风暄和

林蓁听了,赶紧道:“张大人,正是因为王学门人众多,阳明先生才不能开这个口啊!若是阳明先生表明立场,那确实可能是一呼百应,但若是如此,他将来一定会遭到朝廷的猜忌的。况且阳明先生如今在家中守制,按理不应参与这些朝堂之争。我们还是另外再想想有没有其他支持议礼派的重臣吧!”

席书毕竟是三个当官的人当中年纪最大,也是从政经验最丰富的,他想了一会儿,道:“听说张大人你第一次上疏的时候,致仕在家的前朝老臣杨邃庵杨老先生曾经对他的门生说过,你奏疏中所陈述的是圣人的道理,是谁也没办法反对的。况且他和杨廷和一直不和睦,我们何不试着争取争取他的支持呢?”

杨邃庵就是正德年间曾任吏部尚书的杨一清,他字应宁,号邃庵。林蓁一听,马上赞同道:“我在兴王府的时候,兴献王曾经对皇上说过,楚地出了三位很了不起的人,其中一位就是这位杨邃庵先生。因此,皇上对这位杨先生应该印象不错,我看这办法可行!”

他继续道:“虽然阳明先生不能出面支持皇上,但其他阳明先生门下的弟子,比如在吏部供职的方书贤,甚至还有刚刚在我们广州那里平寇立了大功的汪大人……”

听到杨一清等人的名字的时候,林蓁能感觉张璁和桂萼有些犹豫,但这种情绪只是在他们脸上一闪而过,并没有停留太久。几人都兴奋起来,开始商议上书的具体细节,林蓁这边三人也认认真真听了一遍,一直谈到将近半夜才离开茶楼,各自回去休息。

四月中旬,桂萼已经将奏疏写好,并将阳明先生弟子席书和方献夫的未上呈的两份奏疏和自己收在一处,准备送进京城。正在这时,林蓁也得到了京中来信,他打开一看,就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便让仍在刑部实习的翁万达转告桂萼,桂萼和张璁闻询大喜,马上将三份奏疏一起送了上去。

眼看就要到月底了,知道朝廷不可能这么快就做出反应,林蓁决定先前往宁波。这回他们认识了在兵部担任右侍郎的席书,为了以备不时之需,林蓁问席书,能不能派遣些身手好的兵士和他们一同前往。

席书好像有些为难,沉默了一会儿,问道:“你需要多少人手?”

林蓁回忆着自己看到的画面,那些倭人绝对有数百人,但是他肯定不能带这么多人去宁波,这有些太兴师动众了。于是他提出:“就二十人吧……最好是擅长弓箭,能骑马的。”

他没想到,这二十人还足足让席书忙活了三天时间,才带到他的面前,不过质量确实不错,林蓁对这二十个强壮的兵士还算比较满意。就这样,林蓁他们三人又向国子监告了假,然后和那二十名士兵装扮成去宁波做生意的商队,走水路往宁波去了。

一路上,林蓁问陈一松和翁万达道:“你们对‘议礼派’的那几位大人感觉如何?”

陈一松叹了口气,道:“席老大人毕竟是阳明先生的弟子,他在官场沉浮多年,我看他还是颇有些果敢的君子之风,且为人也算稳健。那两位大人嘛,对礼仪确实是精通的,要不然张大人那一封奏章也不会引起那么大的风波,但是……我总觉得他们言辞有些过于激愤了……”

翁万达则道:“宗岩说的是,不过你们想,席老大人毕竟曾总督湖广,建下了不少功业。而那两位大人之前一直不得志,此举若是能成,则很有可能平步青云,否则只怕一辈子就待在南京等着养老了。对于他们来言,这就相当于是要赌上一把,肯冒着这么大风险做这样事情的,谁能说他没有一丁点的私心呢?”

林蓁点点头,道:“你们说的没错,只是我觉得他们也都出身贫寒,看起来像是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不管怎样,希望他们将来不要忘记自己的初衷啊。”

三人又谈了几句上书的事情,然后话题自然转换到了此次宁波之行上来。翁万达问林蓁道:“咱们这次到底做些什么,阿蓁你能不能对我们再多透露几句?”

林蓁点点头,道:“这次我们随行的有一名席书大人从兵部派遣来的官员,行事就方便多了。我只知道此次咱们要找的人姓宋,他应该是个汉人,不知怎么去了日本,为日本人效力,这就是咱们到了宁波之后要查的第一件事!”

第46章

几人到达宁波时, 已经是四月二十五日。他们和那名兵部的官员匆匆赶往市舶司, 询问这段时间有没有日本前来朝贡的船到港。市舶司的官员告诉他们, 根据收到的消息,确实有一艘日本官方派出的商船正在向此地驶来, 估计这一两日就该到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