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人家(科举)(130)

作者:风暄和

殿试从辰时开始,一般来说皇帝都不会在殿中驻足太久,一个时辰过去,朱厚熜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反而站起身来,往殿下走去。士子们仍然专心作答,但皇上的身影在身边飘过,他们心中总还是有些不安。好在嘉靖似乎也意识到了士子们的惶恐,很快又回到殿上,极有耐心的坐在那里,一直到了正午时分方才再次起身,带着一众内侍朝殿门外走去。

这时候,已经陆续有人开始交卷了。赵时春站起身来,将考卷交到了执事官手中。嘉靖放缓脚步,回头看了看,见赵时春年纪轻轻,却气质不凡,心中暗暗赞赏,不过,他的目光继续往前看去,落在最前面的第二排,一个不算宽阔,却挺得笔直的熟悉的背影上。林蓁端正的坐着,仍在奋笔疾书。朱厚熜看了一会儿,轻轻一摆衣袍,大步跨出了殿门。

林蓁一边回忆着自己先前写的那篇文章,一边思索着朱厚熜的问题。想到耕者无田,他脑海中是曾经自己家乡终日为一家口粮奔忙的质朴的乡亲,想着想着,他下笔写道:“……臣闻立国有三计:有万世不易之计;有终岁应办之计;有因时苟且之计。求苟且之计者易,而万世不易之计者难。今天下之民,其有田者一二,而无田者常八九也。以八九不耕之民,坐食一二有田者之粟,其势则不得不困。今天下百姓,剥于污吏豪强者深矣,散食于四方者众矣,若不归田于民,如何责天下之耕?今农者失其地,或失于豪强,或失于皇亲,然豪强皇亲所敛之租赋,未尝归于国,皆以中饱私囊,富者愈富而贫者愈贫……”

流民匪寇,皆来自于百姓,如今并不是老百姓不想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只是无论种田还是从商都难以糊口,不仅仅是务农的百姓饱受盘剥,连那些从商的人家也过得日益艰难,林蓁笔锋一转,又道:“……今世人常有逐商之说,然臣以民之为商,本于不得已也,而又无所变置而徒为之逐,臣惧夫商之不安于商也。若驱力农之民而商,又驱力商之民,则民皆盗也。天下为盗,国不可久。其便莫若颁限田之法,严兼并之禁,而又择循良仁爱之吏以抚劳之。士农工商皆各安其业,则流民日绝……”

五千字,即使是早已打好了腹稿,光写也要写上两三个时辰,更何况殿试的书法十分重要,决不可有半点懈怠,林蓁写到一半,已经是饥肠辘辘,只得把那块宫饼吃了,却浑然不知是什么滋味,他继续提笔往下写道:“臣又闻之,关市不征,泽梁无禁,王者所以通天下也。今朝廷之取民,茶有征,酒有榷,山泽有租,鱼盐有课。自一草一木以上之利,莫不悉笼而归之公,其取下悉矣。夫上取下悉,则其势穷。夫兽穷则逐,人穷则诈……利不胜义,义苟未安,利之何益?!……”

等林蓁站起来的时候,殿外的日头已经开始西斜了。还有一半人仍在埋头书写,另外的人陆陆续续交上卷子,往外走去。林蓁抬起头来,忽然觉得这正在朝殿外沉去的夕阳余晖有些夺目,照得他头晕目眩。他定了定神,跟着前面几名士子往前走去,离开了太和殿,走出庄严的奉天门、肃杀的午门,又经过了端门、承天门,在那后世的人们所熟悉的金水桥边,翁万达正和其他几个士子,一同在那里等着他呢。

又是朱红的宫墙,洁白的栏杆,一座城中之城,隔开了九五之尊和天下百姓苍生。宫墙下桥边翁万达他们几人的身影看上去那么渺小。林蓁孤身一人往外走着,两边一眼都望不到头。他想,皇宫之所以建的这么宽敞这么宏大,或许其中的一个原因,也是为了让臣子们每次一跨进这里,就对至高无上的皇权心生敬畏,言行更加谨慎恭敬吧?

林蓁几步走上前去,和众人打过招呼,走到最后这一步,每个士子的心理素质又一下子上了一个大台阶,和未进京时决不可同日而语了。林蓁自己更像是经历了一场蜕变,从里到外,整个人的心境变得沉稳,从外到里,整个人的精神变得成熟了许多。这回,或许是因为还在宫禁之中,士子们默契的谁也不提方才做的文章和廷试题目,而是轻松的说着话,三三两两的往宫外走去。

殿试的结束真正为十年寒窗苦读画上了一个句号。可是对林蓁来说,一切或许才刚刚开始……

就在这天晚上,皇宫的藏书楼文渊阁前,那座不算很起眼的殿堂文华殿里灯火通明,收卷官将今日收上来的三百多封考卷一齐交给了专门掌管弥封的官员。而弥封官盖上印章,这厚厚一叠卷子就送入了东阁之中。一直到了第二天的卯时,十几位读卷官鱼贯而入,开始读卷,给他们的时间只有一日。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要仔仔细细把这些文章品评一遍。受卷官早已将会试中名列前十的卷子挑了出来,送到肃然端坐在一旁的杨一清面前,让他从这十分试卷中选出三份作为一甲,再交由皇上钦定名次。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