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恶(222)

作者:傲娇内怂的小笼包

韩洵匍匐在地,叩头领旨。

锦衣卫素来雷厉风行,前脚接了旨意,后脚就将相关人等提进诏狱,其中尤以户部为重灾区,连户部尚书简思晦也没能幸免。锦衣卫请了驾帖,围了简府,将任职户部的简家父子三人“请”入了诏狱,一天一宿也没放回。

简思晦是兴隆帝的外丈,一向深得宠眷,连他都是这般待遇,莫说牵扯进此事的旁人。一时间,朝中人心惶惶,后宫也听到了风声。翌日午后,统领六宫的简皇后脱簪素服,跪在勤政殿外请罪,兴隆帝不肯见她,只命月照出来传旨,叫她回昭阳殿闭门思过,六宫诸事自有高位的妃子替她操持。

简皇后还要再求,兴隆帝却命人接了娴嫔来,简皇后无法,只得磕头谢恩,一步三回首地去了。

为了“内奸”一案,朝野内外沸沸扬扬,锦衣卫、幽云卫加班加点,每个人都忙成脚不沾地的陀螺——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从北疆归来的宣抚使团终于抵达京城九门。

第85章 低微

千里之外的京城动荡不安,西北大营却难得清闲下来。不久前,丁如安率回纥援兵深入草原,协助定边侯击溃北勒王庭,成就盖世功勋。战后,他论功行赏,将事先允诺的饷银和牛羊分毫不差地发给了回纥人。

回纥扼守丝路冲要,每年进帐不少,但是大部分油水都进了达官贵族的腰包,普通将士和平头百姓能分到的少之又少。眼看这一次出征,拿到的好处几乎抵得上过往的数年辛苦,回纥人高兴之余,不免动了另择高枝的心思。

当丁如安派人去和回纥骑兵交涉,打算将他们送回高昌时,回纥人下定了决心,他们向来人表明态度:不想回高昌,宁可留在中原,只要丁如安能像之前一样给足饷银和牛羊,莫说对付北勒,就算要他们掉头倒戈,他们也没二话。

应该说,回纥人的反应没有出乎丁如安意料,他甚至一早算到眼下的情形,毕竟没人会拒绝送上门的钱粮和牛羊。但是回纥人倒戈得如此干脆,甚至连故国都直接卖了……还是叫丁如安有些吃惊。

他一时拿不定主意,想起张景澈临走前的吩咐,于是将此事知会了定边侯。听完始末,杨帆面不改色:“无妨,统共不过几千人,若是养得起,都留下便是。”

丁如安小心翼翼地觑着杨侯爷的脸色:“侯爷就不怕这其中有心怀叵测之徒,借机刺探中原军情?”

杨帆平静反问:“你家主子事先没考虑到这一点?没教给你如何应对?”

丁如安:“……”

教了。

张景澈对这些外来打手的态度很明确——恩威兼施、抚剿并用,好处给够、油水给足,与此同时,也不忘将原先的人马打散,润物无声地掺入“沙子”。充当沙子的大都是早年间跟着他的胡人,能力过硬、忠心耿耿,由他们通风报信,张景澈自然能将回纥骑兵的动向掌握在手心里,即便这些胡人心怀不轨,也能提前做出应对。

至于知会定边侯,不过是向杨帆表明态度,这些人虽是私兵,却并无祸乱山河的隐忧,留与不留只是杨帆一句话的事。

而定边侯的态度也是明摆着的:“既然他都考虑好了,我信得过他,自然也信得过你……若是真有心怀叵测之徒也无妨,西北大营五万精兵不是摆着看的,就当练兵了。”

丁如安松了口气,就要唯唯告退。

杨帆却在这时叫住他:“等等!”

丁如安转过身,诧异地望着他。

杨帆在河边刷马,水渍溅了半身,西北十月气候渐冷,朔风已有了凛然之意,他定定地看着丁如安,眼神比风声还要凛冽:“京城可有消息传来?”

丁如安从他眼中读出了隐忍和暴躁,定边侯的耐心正在告罄,但他不得不按捺脾气。他不知道张景澈的计划是怎样,唯恐轻举妄动坏了姓张的布局,这才肯勉强自己。

“最近一封线报还是昨日传来的,”丁如安说道,“主子已经抵达京城,京城的暗卫也与他取得联系。不过接下来,主子很有可能被送进宫里,若真是这样,往后传递消息可能会困难些。”

“有些安插多年的暗线,怕是也不得不动了。”

张景澈确实进了京,却没立刻入宫面圣。他在一处外宅住了两日,趁机和幽云卫中的老人取得了联系——那毕竟是他一手打磨出的利器,除了当年随他离京的心腹,亦有不少人留在京中,充当他打探朝中动向的耳目。据这些人说,朝中正是多事之秋,刘彦昭没急着宣他进宫,某种程度上也是保全他的意思,不打算让他掺合进这趟浑水。

事实上,京中的乱局是张景澈一手造成的,他筹谋多年,苦心搜集了这些罪证,就是为了将台面下见不得人的龌龊暗涌摊开在光天化日之下。兴隆帝的反应并没超出张景澈的预料,天子并非四年前刚登基的毛头小子,他不再需要世家和外戚的扶持,谁敢阻拦国政的推行,谁就是皇帝的敌人。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