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食神[重生](192)
还是那个原因,现在赵安家餐饮消费端的规模还是太小, 真正的消耗量和种植基地的产量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
“爸, 也算有收获了。”
两人刚从种植基地走出来,赵安安慰自己的父亲。
虽然没有直接建立长期的农产品供应合同,好歹也弄清楚了京城周边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远比直接在市区内购买要便宜和新鲜的多。
只要不是普通家庭称斤轮两的购买,种植基地都愿意购买。而且密云这边的农产品也足够丰富,基本上能够满足赵安他们的需求。
赵父刚才已经粗略计算过,只要卷饼天下和叶氏秘卤在京城分店的数目能够达到三、四家,那就可以每天自行从密云这边进货。
哪怕算上货运费用,也能够压低不少成本。
“没什么,就是觉得和自己想的不大一样。”
虽说赵父来京城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帮赵安和自己老婆处理分店的食材供应,但说赵父心中没有一点更大的想法那是不可能的。
自己妻子和儿子都能够在京城开设分店,他的想法自然也是复制自己在蓉城的经营模式,建立供应渠道。但今天的密云之行,发现京城附近的种植基地已经形成了比赵父还要系统的供应链,难免让赵父有些灰心。
“其实可以专门做高端的食材供应啊,或者专门分门别类的供应,或者是不同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供应。”
农作物的种植是一件极具地理特色的事情,广袤河山、物华天宝可不是说着玩。同时也意味着严格受到地理的限制,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便是这个道理。
在西方国家,因为土地性质的关系,土地集中的现象很明显。而在华夏,农产品市场一直没有真正的放开。只有真正国/家企业,才能超越地理的限制。
哪怕是二十年之后,基础农业产品依然排斥着资本的进入,比如稻米、玉米、小麦这些主食领域。
而这些才是那四家那被誉为掌握着世界粮食生意的“ABCD”四大粮商[1],真正能成为世界顶尖企业,并且无论世界经济形势如何,都岿然不动的原因。
很显然这样的发展路线根本不适合赵父,同样也不适合华夏任何个体商人。
但华夏的市场太大了,哪怕抛开这诸多限制,华夏的私有食品供应企业也逐渐寻找出独属于自己的市场之路。
而赵安刚才说的这一句就是对于后世一些成功商业模式的总结,比如提供实际各国特色食材的高端食材商店、以海鲜为卖点的生鲜店或者是某个城市乡村的当地特产等等。
这些特色模式依然建立起了一个农产品帝国,规模之庞大,举世瞩目。
当然像那种每天都要按摩、听音乐,售价高到299元/斤的野猪肉,或者是几个不知所谓的大师亲自卖茶这种事情,到底几分是真正食材品质的提升,几分在收割智商税,赵安也不好多做评论。
“哪有那么容易,等你爸再想想。”
赵父虽然能够感觉到这些年农产品市场的不断发展,但是他总觉差了点什么。
虽然在建立自己的生意上受挫,但是赵父到来之后,给予赵安的帮助显而易见。
在三家不同商店正式开业之前,赵父就已经帮赵安把所有的产品供应敲定。接下来就等着餐饮店开业后的日常运营。
这就不需要赵父继续待在京城了,毕竟蓉城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赵父去做去。
在看过京城周围的种植基地模式后,赵父下定决心回蓉城推广这一模式。
虽然他没有办法承包更多的土地,但是他完全可以直接和农民签订协议,在提供一定资金、技术帮助的情况下,签订长期的收购合同。
之前下东村还是有大量的农民选择了改种果树,这件事后来甚至闹到了市政、府的农业部门。
因为某些原因,赵父最后并没有起诉违约的农户,而且损失不小。但有和政/府搭上线,政/府方面也有意推动这样直产直销的农业模式。
再加上荣兴食品王老板、农大教授等诸多关系,种植基地的推广并不是多大的问题。
至于之后的销售,则需要赵父自己去打开市场了。
就此事赵安已经和自己的父亲反复商量过数次,拟定了一个大致的方案出来。
就这样在1998年到来的前夕,赵父又风风火火地回了蓉城。决定在明年开春之前,把种植基地的事情,做个大概的框架出来。
看着突然空荡不少的租屋,赵安还有些不习惯。就在赵安准备把自己的枕头、被子从计嘉树屋子搬回自己屋子的时候,意外再次降临了。
“妈,你要来也提前说一声啊。”
赵安刚从火车站接到赵母,正把赵母的行礼往出租车上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