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今天病好了吗?(137)
那些流民拿着从李大夫那边退回的铜钱, 将济仁堂围的是水泄不通,坚持要让掌柜的兑现半个馒头的承诺。便是济仁堂报了官, 官府的人来听说了事情的原委,也道是他们不占理, 加上流民太多, 法不责众, 只能勒令济仁堂兑现承诺,赶紧将事态平息下去, 以免造成骚乱。
济仁堂无奈, 只好继续发馒头。每日医馆门口领馒头的流民排成长队,衣衫褴褛,混乱不堪, 闹得其他病人都不敢上门, 生意凋敝不说,后厨蒸馒头的笼屉从早到晚就没歇过火, 如此这般坚持了大半个月,再也熬不住了。
那掌柜的带着坐堂大夫,低眉臊脸地来到李大夫的摊位,向他赔礼认罪,好话说了一箩筐,才让初念点了头, 答应不再搞他们了。
免费看诊半个月,该看过的病人也都看过一遍了。其间不乏有人因为没钱买药吃,初念甚至出面购置了一批平价且实用的常用药材,免费供李大夫开方。
如今济仁堂低了头,李大夫跟他们的恩怨算是了结了,初念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对李大夫的医术有了充分的信任,便邀请他去益善堂坐诊,李大夫虽然有些不好意思,但考虑到一家老小的生存,还是应了下来。
得知此时,南城的流民虽然不舍,但也无话可说。毕竟李大夫对他们已经恩同再造,总不能阻了他的谋生之道。
而李大夫到了益善堂后,初念便将他的一家老小都安置妥当,他与益善堂的另一名坐诊大夫,则在南城另赁了一个医馆,每日轮流去坐诊,依旧是免费为流民看诊,却再也不必为诊金担心了。
李大夫在南城义诊这么久,南城的流民多多少少听说过他的事迹,原以为他被初念招揽,就此离开南城,从此不再过问他们了,没想到他只是跟着初念去东城安置了一番,不久还是回来义诊。不仅免费医治,还有一个医馆便宜供药,心中感激不尽,每每看诊时,总是口中念叨着他的大恩大德。
李大夫愧不敢当,将初念的功劳实话实说,时间久了,益善堂殷娘子的名声,在这些流民心中越传越广,就连因为退钱风波对她颇有怨念的流民们,想起当初的事情,也难免开始后悔赧然,不该为了那么点儿蝇头小利,去为难这样的慈善人家。
在南城开一间义诊医馆,是此刻初念对这个即将到来的乱世唯一能做的安排。此事交由两名益善堂的两名老大夫去办,初念对他二人的品行医术很是放心,便只是偶尔过问,平日里倒也并不占用她多少心思,只需保证资金和药材的供应即可。
这日,初念出诊回来,途中经过那义诊堂,便打算进去看看。
却在门口排队的角落中,看到一道眼熟的身影。一个穿着青布旧衣的年轻人,搀扶着步履蹒跚的母亲,正在队伍中等待。
那年轻人衣衫破旧,却也干净整齐,只是行动间看见腿脚有些微跛,眼神不似前两次见面时的朝气和傲然,变得有些灰蒙蒙的,一幅不堪重负的模样。
是张俊成。
初念脚步不由顿了一下。
初念的马车不少人都认得,虽然戴着幂离,但众人还是将她认了出来,纷纷问好。
“殷娘子来了!”
“殷娘子人美心善,真是活菩萨啊!”
“谢谢殷娘子大恩大德……”
张俊成也随着人群的目光看过来,初念没再停留,直接进了医馆。
这日是李大夫坐诊,见初念来了,连忙起身见礼。初念让他不必客气,便在一旁的医案前坐下,帮着看诊。
不多时,张俊成扶着他母亲进来。
初念开口道:“上我这边来吧。”
张俊成听到初念的声音,只觉得耳熟,但因为幂离遮挡不见真容,并没有认出她来,闻言便顺从地将母亲扶到初念跟前来。
张母眼神空洞,不能视物,由儿子搀扶着,摸索着凳子坐下。
初念为她把了脉,得知她这是陈年宿疾,要不了命,却也停不了药的那种,须得慢慢调理。这病应该是经过了几年的细心调理,一开始被控制得很好,不然张母也没有如今的状态,但现在家道中落,生存都是问题,又有什么余钱调理?才拖延至此。
初念的判断,在跟张俊成的交谈中一一得到确认。
张母听了,浑浊的眼中浮现悲哀。
初念手里拿着张俊成提供的往日药方,淡淡开口:“这方子虽好,但药材名贵,如今更是难得,如果不介意,我给你开一幅平价的方子替代。”
张母立刻说:“好、好,平价好。”
说着脸转向儿子的方向,欣慰地说:“如此,你也少些拖累了。”
张俊成嘴角开阖了几次,似乎想说什么,最终还是放弃了。初念打量着他的神色,心想,看他这副模样,怕是已经被皇甫述赶出来了。前世倒是被重用了许久,最后好像是犯了什么事,最终被皇甫述厌弃了,这次怎么这么快就离了他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