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只有我的金手指有bug+番外(165)
匈奴人崇尚实力为先胜者为王,只要是先王的孩子都具有继位资格,先前甚至有过匈奴公主选为匈奴王的例子,所以只要实力足够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新的匈奴王。
苍凛刚继位不久,根基不稳,他底下的兄弟姐妹不乏有和他实力旗鼓相当的,时间一长野心便按耐不住了,打压苍凛的势力,若是他再不回去,估计匈奴王已经换了个人当。
不知道苍凛进宫和帝王说了什么,第二天一早,司衍便下令放他们回去了,还从月阁借给了他们一队人马护卫匈奴王的安全。
等苍凛解决了匈奴争位的乱象之后,已经是一年后了,经过了内乱消耗的匈奴已经对慕国构不成威胁了,以后慕国发展的越来越快,两国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等到苍凛再踏足京城的时候,便是带着臣服成为慕国附庸国的决议,每年上交两成的战马和牛羊,用来交换慕国派人帮助匈奴发展。
司衍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能停留的时间不久,为了能给这个世界留下更多的东西,自他登基之后,几乎是夜以继日的处理臣子呈上来的雪花般的奏折。
有臣子上奏,建议帝王遴选良家淑女,为皇家开枝散叶的大选六宫提议,司衍只粗略扫了一眼便搁浅生灰了。
虽然他去过比这更先进的世界,以他脑中存在的海量先进知识,完全可以直接默写出来,复刻上个世界先进的科技,暴力推动慕国发展,但是他并不准备这样做。
地基不稳的空中楼阁,建时容易,摧毁时也十分容易,何况以慕国现在的情况,根本经不起激烈的改革手段。
只能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向这个世界渗透着先进的知识和科技内容。
对于世家贵族,将他们贬为庶民后,司衍并未赶尽杀绝,依旧平等视之,只要他们有才学,能通过科举考试,照样能为朝做官。
毕竟世家中也有不少德才兼备的人才,弃之不用实在可惜,尤其是在新朝建立,急需大量人才的背景下。
自两国合并后,来自帝王的一道道政令下达。
衣食住行是所有人生活的基本需求。
早就在司衍刚到这个世界不久,这件事他就开始慢慢做了。
衣,从海外引进种植棉花,发明较为快速的纺织机器,改进纺织术。
食,亩产量大的红薯和土豆的引进,还有杂交技术的支持,解决了温饱平民百姓的温饱问题,海外各种调味品和食材的引进丰富了餐桌文化。
住,烧纸的实心板砖和水泥作为房屋的原材料,更加坚固,也更为美观保暖。
行,司衍暂时不准备就这一方面做什么,随着以后经济科技的发展,总会有后人能研发出自行车之类的交通工具。
司衍更倾向于让这个世界的原住民一点一点琢磨出成果,留下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而不是他不合实际的拔苗助长。(差点以为我在写什么文科大题。)
借用上个世界伟人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的作用,大概就是辽阔草原上燃起的那一撮小火苗吧。
解决完生活基本需求,便是地位非常之重的学习问题了。
启蒙书院的建立工程继续进行,之前还未有慕国时,这一工程便已经在暗自开展了,如今有了帝王的大力支持,短短一年以来,数量就增加了近百家,但凡适龄儿童都能免费在其中入读学完启蒙课程,还有在各地陆续建立的百家扫盲班,只要是不识字的民众,不论年龄性别,都可以免费入读学习。
慕国掀起了一股全民读书的热潮。
还在各地设立了初级、中级和高级学院,高级学院读完后便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入朝为官,如此便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学院系统。
不过除了启蒙书院入读没有门槛,升初级学院便需要考试,通过便可继续,同理初级升中级、中级升高中也是一样的道理。
然后便是修书。
将前代数朝所留下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等精华荟萃重新加以编纂。
古语云,易代修史,盛世修书。修书造福万民,得以将珍贵的古籍文化保留下来,修史记录历史,总结前朝得失,以警后世。
这是一件需要历时很长的国家大事,也是青史留名的大功德,翰林院的才子,德高望重的大儒都参与了其中,修书修史一事便慢慢进行着。
朝廷还设立了器械局,以优厚的待遇招纳天下能工巧匠,改良农具,也对各类民用或者军用器械进行改良。
顺便开海通商,派遣使臣出海,陆陆续续带回许多前所未见的东西和书籍,讲述了另一个国度的文明,也让慕国眼界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