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之路(360)
之后,泰安帝从后面走了出来,龙袍太过繁琐,而且起来后,他还未用过朝食,只喝了口参汤,不知不觉,吃的多了些,也晚了点。
所有人起身,向官家请安,这次不像朝会上那般严肃,行完礼后,众人入座。
“众卿久等了,这次请大家来就是商议九夷的事情,唐卿所言,朕也颇为心中。自朕登基以来,九夷就一直没有消停过,平心而论,朕对九夷,着实不喜。”
“官家说得对,要是这么轻易就跟他们交好,那这些年我们的将士何辜!!”赵尚书连连点头,这个还是他从唐林那听来的。
吴尚书看了他一眼,说道:“官家,既如此,那我们便如唐侍郎所提,写招降书于九夷王帐,迫使九夷交出银两。”
“但九夷野性未除,这一封国书递过去,怕是要开战了。”礼部范尚书缓缓说道,这才是最大的问题,能不开战,还是不要开战为好。
“这也是朕所顾虑的,若真要开战,恐怕会波及到边境百姓。”泰安帝叹道。
“官家,臣从邸报上得知,九夷为九个部落组成,其中哈拉部最为强大,所以被叫做王帐,哈拉部的首领,亦是九部的首领,被称为大可汗。”
“但其余八部落,是否真的甘心,被王帐驱使,当着马前卒?是否可以从内部逐一击破?”唐林问道。
“这倒可行,赵尚书,你最熟悉边境事务,这九夷是否有矛盾?”泰安帝点头,转头问赵尚书。
“这当然有,九个部落凑一块,分东西都分不均匀,能不吵嘛!这事,连边关的将士都知道,不说抢到什么,就是自己部落养的牛羊,都要献给哈拉部落一部分。”
“排在哈拉部落下面的沙氏部又不甘心,从下面抢回来一部分,底下的那些部落的九夷人,吃不饱、穿不暖,跟灾民差不多。”赵尚书说的眉飞色舞,敌人过的不好,他就高兴。
“这么重要的事情,你现在才说?”席知枢密院事反问道。
他知道这是怎么回事,那些文臣不重视这些,但要是不说清楚,恐怕兵部尚书这个位置就得让人了。
“这事我呈上来了,不过你们觉得不重要,又给驳回去了。”赵尚书听到这话,立马说道。
见状,唐林引开话题,继续说:“既然是招降书,那么写一封和写九封也没什么差别。到时九封招降书一到,恐怕九夷内部就先乱起来,我们的人加以挑拨,让他们内耗,这样,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削减九夷的力量。”
“那若是他们没有争起来呢?”
“就算没有争起来,招降书也会扰乱他们的心神。近几年,九夷的日子并不好过,所以我们可以在招降书上许下好处,比如互市,他们可以用东西换取粮草,而且,我们也可以出借一部分。”
“就算他们现在不来,这寒冬,他们也熬不过去。但是,前提是大宁不能有商队将粮草运出关外。”唐林说道。
听到这话,泰安帝看了眼唐林,互市不是本就要许出去的嘛,这算盘打的够精。
“这是个好办法,这九封招降书,可谓是把利刃,直入要害,而且,还不用费大宁一兵一卒。”太子说道。
“哈拉部若是能将其余八部镇压,如此能力,那么合该有一战。我们大宁现在兵强马壮,不惧这些,若是让他们养足了生息,再打起来,就麻烦了。”吴尚书说道。
“真能镇压,那就说明哈拉部危险甚大,这次他们想同大宁交好,怕是要麻痹我们,得到大宁的粮食、器物。”范尚书说道。
“我们不要将士白白牺牲,但不代表愿意养虎为患。”泰安帝点头,又问道:“招降书发给他们后,若有部落来投,要如何安置?”
唐林思索了片刻,转向赵尚书:“赵尚书,边境城墙往外挪了几里?”
“十二里。”工部王尚书说道。
“城墙的图纸,是由工部所设,其中有关于地形的概况,距离原城墙有十二里之远。”
“那便先让归顺部落暂住在新城墙外一里处,而我们的集市可设在新城墙的内围。能防范他们诈降,也能表明,只要归顺,就能得到大宁的庇护。”唐林建议道。
“没错,只是一里有点近,至少得两里,这块,这附近有哨台,能见到那些部落的情况。”赵尚书说道。
“如此,招降书的措辞我们也要商量好,对了银子,他们得赔我们银子。”齐尚书反应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