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之庶女妖妃(914)

作者:三元肘子

殊不知,自己的状态,怕是都被人看在眼里。

李氏,苏文庆,苏文华,苏雪烟看着他们,觉得这几人都看出来了。

只是,他们都装作没有看出来一样。

“我还是太嫩了,不会伪装。”

苏雪烟从后世穿越而来,人本身就是一个对于这些事情不喜欢,也不喜欢伪装的人。

苏华荣的所作所为,苏雪烟很是不喜欢。

虽然嘴上不说,但行动上,神态上,确实真实的体现了这一些。

所以,苏华荣看出来了苏雪烟对自己的态度,所以,才会对苏雪烟采取这样的态度。

这也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一种体现了。

苏雪烟其实有时候反思一下,人人都戴了面具,苏华荣也就是那样。

自己的态度,其实也有一部分的原因。

不过知道归知道,但要苏雪烟委屈自己,去和苏华荣低头,那也是不可能的。

说起来,生母柳姨娘的趋势,其实和苏华荣也很有关系。

不心怀怨恨,已经是十分不错了。

苏华荣点头,有些志得意满的说道:“左迁翰林院。”

翰林院,苏雪烟是知道的。

这是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

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

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

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朝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

唐朝的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

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能够进入翰林院,说明苏华荣还是很得那位皇帝的喜欢。

天子近臣,这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去的。

往后,是继续在东京城升迁,还是再次主政一方,都是十分好的晋升之阶。

最重要的是,翰林,是清贵职位。

虽然权利不是很大,但也是能够影响到皇帝的一拨人。

左迁,就是升职的意思。

华夏人以左为尊,上朝的时候,左边也都是文人,是高官。

“恭喜父亲了。”苏雪烟清声说道。

说不出多少真心,不过苏华荣若是能升迁,对于苏府也是有好处的。

只不过,苏雪烟自己并不想多沾染。

况且,苏雪烟也沾染不到什么,还是哪位六姐姐,肯定是觉得,自己是嫡女。

父亲升迁了,她这位嫡女,怕是也要水涨船高了。

“父亲,具体是什么职位?”苏文庆问道。

看起来,苏文庆等人也是刚来,或者说,是苏华荣也刚从宫里出来?

自己走的时候,苏华荣还在家里。

刚才回来的时候,大管家说,苏华荣被召入宫,看起来,确实是刚回来不久了。

沐浴更衣,进入到皇宫,也要等皇帝有空才能召见。

国家领导人,难道还是你随便想见就能见的?

皇帝每天日理万机,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能够召见你,就已经是十分难得的事情了。

苏华荣咳嗽一声,说道:“官职不高,年后就到吏部报道,然后去翰林院任典籍一职。”

这句话,说了好几个信息。

圣旨下来了,肯定还需要走流程。

华夏历来都是这样,不可能直接上任的。

还没去吏部报道,这是肯定的,消息都是今天才知道的。

马上年关了,也不用这个时候去。

年后再去,这是皇帝的体恤。

然后是官职,典籍。

这就是负责管理翰林院的典籍,还有就是负责编撰、整理一些书籍的。

当然有的时候,也要负责撰写一些公文之类的。

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是从八品的官位!

此前,苏华荣托爷爷告奶奶的,也是走了程家的关系,才补了个缺,到九河县去任县令的职位。

上一篇:彼生缘 下一篇:偏执受想开了[重生]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