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美食计划(298)
而且他们都呆在自己家族所在之地,把控当地经济,有点类似没有明面上封地的土皇帝。在战争之后,这些人家所在的地方还有这个实力与反了之后的皇子王爷维持一个微妙的平衡,比如给钱给粮支持来换取一方平安。
既像是投诚,但是也有斡旋一番的保底实力,不至于沦为待宰的肥羊。
能做到如此程度,足见真正的大家族还是很值得警惕的。不过,那都是之后的事情了,周师爷上了马车,小心躲过马车里躺着睡觉的牛犊,对着杜长秋拿出账本,开始汇报。
“大人,我们这次带的是第一个季度的产出。去年出卤到现在的盐不多,一共前后不到六十口井先后出卤,出卤后日产量五斤左右,去掉前后打通的时间,三个月平均产量下来只能算五十口盐井的产盐来算。”周师爷出口只有数字,先把这次运出来的盐数字说清楚,准确到每升,方便对账。
一天一口井产五斤盐,一个月就是一百五,三个月四百五,五十口井,等于是两万两千五百斤盐的总产量。
私盐价高,说到这里,很多人不懂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因为官盐的来去是受到全程监控的,也就是说,它的出货和售卖全程受到监督,不可以超过官府的最高定价。
这本来是个好事儿,但是落到实处,吏治腐败的时期,官盐因为官商勾结,于是导致了商人囤积居奇,小商人买不到盐引,没有资格售卖盐,有盐引的大商手握全部资源。
因此可以造成明明盐产跟得上,但是大商人放在仓库不放货,欺上瞒下,只说是盐减产,市面上就是官盐不足。
然后把大量的官盐偷偷弄出来高价贩卖,百姓买不到官盐,要想活下去,还不是只能买私盐。
市场的规律有时候乍一听,感觉十分没有逻辑,但是其实只要是稍微认真代入一下,就知道,市场更多的是讲人性,而不是单纯的逻辑,有时候甚至是会反逻辑的。
总之,盐这个东西,现在就是硬通货,而硬性需求是最重要的。而且这批盐质量非常好,因此价格也十分好。
“梅家给的价格是按照特等好盐的价格,陶六郎也是如此计算,都是六百五十文一升,这次的总利润是一万四千六百二十五两银子。”周师爷说着,递上去账本,低声说,“这期间的开支占了八百多两,其他换成米粮开支俱在册内,请大人过目。”
杜长秋出发一路都在教周师爷用阿拉伯数字做账,这会儿交上来的也是非常简明的表格,标注的清清楚楚,杜长秋一扫就知道问题不大。
“这盐还真是值钱。”杜长秋看到这些钱,轻轻松了口气,说,“辛苦你了,你好好教宝儿,把这些账目跟他交接好,日后还是你们商量着来。”
“老爷?”周师爷愣了一下,他没想到,老爷这个口气,竟然看似是想把这个账目放心交给他了?
但是,这完全不符合常理啊。
“你如今在华容还没有房产吧?”周师爷没想到,谢大人接下来的一句话,却听的他更加心惊胆战。
他听到谢大人说:“县衙对面的华容正街上,有座小院,你收拾收拾,带着夫人去那里住吧。”那里曾是一位家里出事之后,空置下来的院子,前任主人没有亲戚,自然就成了县衙封起来的财产。
那是个二层的小院,且巷弄都是殷实人家,是华容县的好住宅区。黄典吏虽然也有几个钱,但城中居住,十分不易,华容县虽然是个县,但是人口众多,城市也小,地皮自然十分金贵。
而大业吏治腐败,偶尔官员的薪水都发不下来,稍微有良心没手段一点,吃饭都是问题。那小院怎么也得是三五百两才下得来,黄典吏自己如今都是租着住,周师爷没想到,他居然先就有房子了?
还是两层带院子的那种!
“怎么,看不上?”杜长秋还以为他自己有更好的想法,说,“你看不上也行,我到时候给你换成钱……”
“看的上,看得上!卑职多谢大人的赏赐!”周师爷一个激灵,生怕到手的鸭子飞了,连忙跪下行礼,感动的无以言表。
多年之后,没想到在华容,却终于有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了。
杜长秋不太懂大业人对于安身立命这个东西多看重,他只知道,这周师爷做得好,而现在财政紧张,能给东西最好就给东西,对方不要,那他就还是给钱,总之有功之人得拿到实惠是杜长秋的唯一准则。
他没想到,周师爷到了此时,彻彻底底是打算跟着谢大人干了。
他曾因为看不过去内宅倾轧,只因为看不下去,为妻兄做了证,就得罪人直接被赶出建安,他本就无父无母,没了黄家的资助,连科考也无以为继,在建安也没办法继续居住,妻兄不放心他,刚好要来华容赴任,便出口邀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