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的科举日常(639)

作者:轻云上

三人进去的时候,老爷子正在发呆,见是三人,指了身边的蒲团叫三人座。

出绣还像小时候一般亲亲热热的挨着老爷子坐下,拉着他的胳膊埋怨道:“您可真行,娘方才醒来还念叨您呢,愣是没等着您过去瞧一眼又睡着了。您说说您,明明心里难受的不行,偏躲着娘叫她忧心,这是何苦呢?”

老爷子拍拍出绣手臂,瞧着眼前三个孩子,长叹口气:“这里没有外人,有些话爹平日里不知该与谁说,今儿说句掏心窝子不怕你们笑话的话。

爹是在你们娘背上长大的,她既是长辈,又是姐姐,既是妻子,又是朋友,只要一想到她走了,爹就感觉没有家了一样。

当年她的情况比现如今不差什么,若不是有你们一群叫人不放心的牵扯着,爹都不知该如何坚持下去……”

出绣连忙道:“可现在您还是有我们啊!”

元老爷慈爱的看了小女儿一眼,这是他和元夫人间唯一的孩子,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眼神里依然满是纯粹,他心里多少是欣慰的,只摇头道:“傻话。”

现在孩子们一个个有了各自的家,锦绣这个家主能为一大家子撑起一片天,即便他不在了,元家也能在锦绣的带领下蓬勃发展。

算是,真正的了无牵挂吧。

三人出马没劝动的老爷子,却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主动走出佛堂,沐浴更衣,把自个儿收拾的整整齐齐,往老太太休养的院子去,如往常一般,顺手在寿管家的协助下,路过园子时,剪了一捧老太太最喜欢的花,拿了丝带细细的扎起来,捧在手心。

路上遇到小辈儿们问好,笑眯眯的跟孩子们说:“姥爷去送你们姥姥最后一程,去,将你们家中长辈都喊过来吧!”

小辈儿们虽然不懂他什么意思,但对姥爷的话言听计从,一哄而散,回各自院子里去喊人。

锦绣赶到的时候,老太太手边是一捧热烈又美丽的牡丹,老爷子正握着老太太手笑呵呵的念叨:“你啊也别操心了,这些日子来你为旁人费了多少心思我就不跟你计较啦,最后一点儿时间,咱们两说说私房话,啊?”

锦绣闻言脚步一顿,悄无声息的退出屋子,轻轻关上房门,将陆续前来的众人挡在门外。

早在前些日子,老太太偶尔清醒的时候,就把手里的东西全给姐妹儿孙们分了,晚辈们有一个算一个,谁都没落下,几位姨娘们也给留了足够傍身的东西,叫她们拿去哄孩子玩儿,说到底,在元家后院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几个女人彼此陪伴度过的,比亲人还亲,感情非比寻常。

其中出绣,锦绣,周文三人占了大头,出绣是老太太唯一亲生孩子,锦绣是从小比出绣更贴心的孩子,是堂妹唯一的根。周文是她侄子,是周家的希望。老太太这么分,谁都没意见。

何况就算有意见,谁又敢当着几人的面儿说出来呢?

院子里渐渐站满了人,气氛十分沉重,就连一向最是调皮的孩子们也安静的跟在大人身边不讲话。黎黎和珍珍不知何时站在锦绣身边悄悄握住他冰凉的手,锦绣偏头,便看见妻儿眼里满是悲伤。

这场丧事对外面人来说是喜丧,老太太今年七十有四,货真价实的高寿,去时无病无痛,儿孙满堂,宫里特意赶在老太太弥留之际,封老太太为超品诰命,老太太是躺在床上接了圣旨,握着丈夫的手,含笑而去。

以超品诰命规制下葬,上门祭奠之人涵盖了大半个京城,京城附近大大小小的寺庙道观主动为其念七七四十九日的经文。扶灵回乡那日,设路祭的人家从稷康伯府一路到了京郊码头。

更值得叫人说道的是,那日几乎全京城的乞丐们一路尾随护送,将整个码头围的水泄不通,元家船只起航的时候,远远望去,码头上全是跪地无声拜送的乞丐,乌压压一片,气氛悲伤又沉重,叫周围来往的船只行人们驻足,不敢高声叫嚷。

路上通往京城与德宁府之间的船只中,七成以上挂了白灯笼。见到有元家家主标志,用白纱遮面的大船时主动避让,且有专人在甲板上设了路祭,对那边遥遥祭拜,表达自己的心意。

一路被严肃和悲伤包围。

等一行人到了城关镇,则完全成了截然不同的气氛,打从进了城门,老家的父老乡亲们便不由分说的接手了抬棺的活儿,欢欢喜喜的将人用接力的形式抬进了元家墓地。

这个乡亲说:“落叶归根,好事儿啊,我家那口子前年去了,回头老嫂子到了地下还有人说话,不赖!”

那个乡亲说:“弟妹以前最喜欢我儿媳妇做的腌菜,打从你们去了明安府,这送一回还得麻烦商队的掌柜,怪不容易的!这下子啊,不用麻烦别人,老婆子我年年开坛第一时间就给弟妹送来!”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