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炮灰后我爆红了[穿书]+番外(212)
从此,太子知道了边疆战场,知道了百姓之苦,知道了大兴朝已经是大厦将倾,知道了奸臣当道的恶果……
知道了,他心中的慈父,原来是个昏君。
宰相教了他太多太多,也是在这个时期,太子立下了雄心壮志。
他说:“既然父皇让天下百姓不得安宁,那孤便还天下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宰相听得老泪纵横,跪地叩首。
那一天,宰相给太子留下了一首闻名后世的《劝君诗》,被太子挂在了自己的寝宫。
从此,太子每日早起第一件事,就是默默诵读这首诗,不让自己迷失在皇权富贵之中。
就这样,少年太子和老年宰相互相扶持,一路走过皇帝病重、驾崩,然后太子登基,拉开了大兴朝末期的崭新篇章。
如果按照这样的发展,大兴朝不至于亡国,兴哀帝的仁慈和宰相的足智多谋,足以扭转这个即将衰败的朝代。
可不幸的是,兴哀帝刚刚登基三年,宰相便因年老病重,病逝了。
他这一走,简直是断了兴哀帝的臂膀,兴哀帝为了稳住朝堂,不让动荡的群臣再次出现激烈的党政,只好重用宰相的学生,提拔为了新的宰相。
然而,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宰相在世时,那学生的一派忠君爱国模样,居然是装的!
哪怕是精明谨慎的宰相,都看走了眼!
学生成为宰相后,一开始还没露出真面目,只是用计策慢慢地蚕食着兴哀帝手中的权利,并利用各种借口打压其他党派朝臣,试图学习先帝时期的奸臣,一人掌控朝堂,彻底架空皇帝。
但兴哀帝也不是傻子,他很快就发现了端倪,悔不当初,开始和学生争权。
皇帝和宰相争权,这带来的影响就太大了,肃清没多少年的朝堂,很快就再次被拖入了泥泞之中。
学生也因为手掌大权,迅速拉起了自己的党派,无数曾见证过先帝时期奸臣威风的官员们,蜂拥而来,纳头便拜。
兴哀帝本就是被当做仁君教育长大的,根本不擅长政治斗争。老宰相回来后,虽给他补过课,但时间太短,加上老宰相当时在朝堂说一不二,兴哀帝没能实践过,这就成了要命的缺点。
兴哀帝斗不过新的宰相,手中权力被一点点剥夺,日渐被动,处境艰难。
幸好的是,他还有一批对他忠心耿耿的忠臣良将。这些忠臣为了帮助兴哀帝夺权,甘愿牺牲前途与性命,以己身去拼掉新宰相党派的重臣。
可奸佞之臣遍地都是,忠臣良将太过难寻。拼到最后,兴哀帝身边能用的臣子越来越少,最终他棋差一招,被新宰相架空了。
而此时的兴哀帝,也已经不愿意拼了。
他是个真正的仁君,哪怕臣子们甘愿为他牺牲,可他不愿意。每一个臣子或被诬陷入狱,或被冤屈害死,或背负污名被罢官赶出京城……兴哀帝都泪落如雨。
他知道自己斗不过新宰相了,根本没法帮忠臣们翻案,只能亲笔写了一本《忠臣录》,一笔一笔,把信重的臣子们的冤屈,全部记录下,留给后来人。
在此之外,兴哀帝还写了一本《奸臣集》,记录了当朝奸臣们的所作所为,以作为后来翻案的证据。
兴哀帝开始隐忍,暗中积蓄力量,想要避开新宰相的锋芒,然后等到力量足够时,再一举翻盘。
支撑他还能这么做的,是老宰相当初特意为他提拔上来的一位年轻将军,那个将军手里,有兵权!
这是兴哀帝最后翻盘的力量。
可惜的是,新宰相毕竟是老宰相教出来的学生,老师的一切布置,他了如指掌。
为了斩断兴哀帝对军队的掌控力度,新宰相暗中与外族合作,开启了边疆大战。
大兴朝输多赢少,最后连城池都丢了,有能力的将领也快死光了,兴哀帝没有办法,在群臣逼迫下,只能派出那位年轻的将军。
在年轻将军领兵出战前一夜,兴哀帝留宿他,与他彻夜长谈,推心置腹。
最后兴哀帝含泪道:“朕只剩下将军可以依靠,便是为了朕,将军也要保重自己,平安归来!”
“待你凯旋,朕必去城门外接你,你我君臣携手,肃清朝堂,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年轻的将军同样眼中含泪,他明白自己效忠敬重的君王,处境是多么艰难,他不想离开京城,他怕自己走了,君王会遭遇不测。
年轻的将军含泪叩首道:“陛下保重,臣一定平安归来!”
那一天,兴哀帝亲自把大军送出京城,在年轻将军即将上马时,他突然拉住将军的手,哽咽反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