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搞三支一扶(81)

作者:草木之人

“有没有说要补偿我们太医院?”

金院首回神“好像有吧”

当着众人的面,金院首把圣旨又念了一遍。

众人迟疑片刻:

“圣上这是要我们编医书?”

“还不止一本,要让我们把针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都编上”

“这岂不是……”众人并不愿意把所学之术公告天下。

“圣上英明,左右我们的医术如果传给子孙,早晚有消失的一天,但是编了医书,哪怕子孙再不成器,我们的医术也不会断绝”

“对啊,突出贡献者还有赏赐,编好的书上还会有我等的名字,这是名垂青史的好事”

“儿孙自有儿孙福,若是儿孙争气,没有我们的教导也能过的好,儿孙不争气,我们留下医术传承也没用”

“编了这书,我们以后的子孙也能学,还能学到更多,怕什么!”

“对,我要参加!”

“加上我!”

……

全国各地都张贴了告示,在医术一道上有擅长或者独到见解的大夫均可入京,参与这册《大庆医典》的编写。

哪有医者不想千古流芳的呢?再不济,到了京城跟众位医者切磋学习也是好的。

纪得安也派人张贴了皇家三支学院招聘教师的公告,如今正是春闱放榜时间之后、殿试成绩还未出,不少落榜举子仍留在京城,纪得安给出的待遇丰厚,不少举子和民间大夫都上门应聘,纪得安还特意准备了一场面试,最后招到了三十多个举子和近十个民间大夫。

学院已经修建完成,通往学院的道路也由魏明负责用水泥修建完成,纪得安派出去在民间招生的皇帝近卫也已经陆陆续续送回来了上千名农村孩童,因为学费和住宿免费,招生的人甚至只是宣传了学校招生情况,就有大批人送孩子来报名。

能把孩子送去上学,还不收费用,家里少了一张嘴不说,还能让孩子学到东西,听说毕业之后孩子还能得到分配的工作,百姓们哪有不愿意的,若不是纪得安特意限制了每个地区的招生数量,恐怕只是在京城附近的农村地区就能招满学员,如今一个村子只给了五个名额,近卫军们跑了几百个村庄,才终于招收到了一千八百个学生,男女均有,每个学院六百个招生名额,自愿选择报名其中一个学院,招满即止。

农学院的老师是纪得安亲自选了之前来应聘老师的举人,由他负责教学,并发了他自己在系统商城里购买并亲自整理的《农作物种植指南》、《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村社会学》《农产品营销学》、《养猪指南》等等,大多是根据他当年读书时候的专业课来整理的。

身为一名农业经济管理领域的博士,纪得安教导一批对农业所知不多的举人绰绰有余,甚至他还为农学院特意买下了学院附近的大片土地,留给农学院的师生们使用,种子农具都配备的十分齐全,纪得安相信,未来这里会成为块块不同的实验田。

殿试放榜同一天,皇家三支学院低调开学了。

学校的道路都是用水泥铺就的,宿舍纪得安安排的是上床下桌的六人间。

学校里的师生都对环境十分满意。

刚开学,所有学生都是在学认字,只有少部分已经读过书的孩子开始进行专业课的学习。

纪得安走在学校里,听着书声琅琅,面露沉醉,很快,这些孩子就是他的同道中人了。

为了方便,支农和扶贫两项,被纪得安用一个农学院就搞定了。

系统里各项任务的进度条都涨了,支教涨的最多,大概是因为纪得安让一千多名学生接受了教育吧。

朝堂上这段时间的范围并不好,这届科举考试,皇帝亲自划定寒门学子要达到六成占比,手握重权的大臣们背后哪个没有世家支撑,自然不乐意,寒门和士族,就是东风和西风的关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如今寒门占录取的六成,士族占四成,自然是寒门压倒士族,大臣们岂能乐意。

很多人都已经不关注纪得安这位侯爷的动静了,哪有如今的科举之事重要?

纪得安今日收到了纪父的来信,同样是两封,一封是家信,信上纪父详细写了纪家村如今的情况,村民们已经赚到了不少钱,纪家之前借出去的税银也已经被村民们还回来了,多数人家甚至已经开始准备建新房,纪父纪母身体很好,倒是纪弦思经常会哭着要爹爹,纪得安看的很不是滋味。

另一封,是秦夫子,也就是罗佩兰的信,纪得安拆开,果然,此罗佩兰就是魏明要找的罗佩兰,她也答应了与魏明和魏王妃相认,在信中向纪得安道了谢,并请求辞去夫子的职位,进京寻亲。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