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后我渣了未来皇帝(181)
有钱人多,贵的东西也有人买的起。
离着京城近,品味眼光好,识货的人多,好东西不愁卖。
再加上河道丰富,水流众多,交通四通八达,十分适合往来贸易。
有着这样几个优势,那做生意想要亏了都难。
最妙的是,这里虽然人口不少,但是叫得上名字的馆子却只有一个杏花楼。
香料铺子倒是多,不过有特色的却是一个没有。
基本上都是抄袭京城那些香料铺子的品种——不过抄袭就是抄袭。仿款再像,也是假的。
如果是不幸被京城里头用正品的姑娘公子们遇到,那可真的不是一般的尴尬。
但是原创香料哪里那么好调制,这种行当门槛虽然不高,但是同质化太严重,要出彩也真的是很难的。
除了京城那几家老字号,还有江南的几家老字号之外,其他地方都没有形成什么规模。
所以说,这样生意要做的话,也应该很好做才是。
若是有人能够将菜式做得物美价廉,香料做得与众不同,那么肯定就会受到通州百姓们的热烈欢迎。
杏花楼虽然很好,但是未免也太高档了。
其他小馆子就有点儿不够看了。
香料铺子买哪家都差不多……
这么想想,通州的姑娘公子们,也是有点儿惨。
若是大名鼎鼎的江南穆家酒楼和香料铺子在通州城开了分号,那肯定是一件值得人们奔走相告的大喜事儿。
一准儿客似云来、财源滚滚。
必须要抓住这么一个机会才行。
原本穆清就是这么想的。
她也是这么做的。
原本若是按照正常情况,几个月过去,她现在应该已经把这两个铺子弄得有模有样了才对。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她刚刚来通州,连地皮都还没有踩熟,就直接被秦芩妹子给弄进了白鹤书院,开始了封闭式读书生涯……
虽然说,也算是学了不少知识吧,但是这生意,就是彻底没有时间做了。
其实她虽然跳哒的厉害,但是也不过算是一个“创意总监”,具体的执行,还是要她大哥穆海去做的。
然而这次中途脱队,显然让穆清的大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穆清也是最近这些日子在家里闲逛的时候发现的这个问题。
原本她大哥就是个沉默寡言的性格。
这一次想来是记挂着穆清要去白鹤书院读书——几乎全家上下都知道,穆清其实还挺喜欢读书这样事儿的。
白鹤书院在本朝的地位如何,即便是连穆家大哥这种从没有正经上过什么学的人都知道。
穆清好不容易有机会进书院,他肯定是不会因为家里生意的小事儿骚扰穆清的。
后来穆清跟她夫君陆续遇到了不少麻烦,然后是阎红跟柳风的事儿闹得大家都脑瓜仁儿疼,根本没有什么心思去想别的,穆家大哥就更加不好开口了。
但是因着不管是“味美斋”酒楼还是香料铺子都需要特色的菜谱或是香料配方做营销的卖点。
这两样都需要依靠穆清——不说整个穆家了,就算是整个世间,也没有几个人能够有穆清这样灵敏的舌头和鼻子了。
穆清前期的确是准备了几个菜肴配方和香料配方备用——但因着这些都是原先在江南的时候做的。
穆清虽然说来过一回通州,甚至还去了京城,算起来在北方也呆了不短的时间。
但是到她底是在江南度过了十几年的时光,不管是吃菜的口味,还是熏香的品味,都是更偏向江南风的。
而通州算是典型的北方城市,这里的人们,跟他们江南水乡、吴侬软语的乡亲们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地区差异,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
原本穆清应该提前考虑这一点,然后在本地认真深入调查,去本地各家菜馆酒楼试吃、去本地的香料铺子试试他们的香。
然后再根据尝试的结果调整配方,甚至是定做。
这样一来,才能将穆家大商户的神话继续下去,成为又一个商业奇迹。
原本应该如此的。
但是一切都因着穆清去白鹤书院读书而偏离了正规。
穆家上下,特别是穆家大哥坚决不想因为这些“小事”打扰穆清的“正事儿”,然后就开始闷头自己想办法。
办法当然不是没有,就是基本上没有什么用。
于是便就重新再想。
这么拖来拖去,居然错过了最好的时机,被人家另外一家馆子和香料铺子抢占了先机了。
穆家大哥愈发急了,连夜跑到了京城去他昔年跑京城这条线儿的时候认识的朋友们取经。
常常半夜才回来不说,还经常熬个通宵。
其中半个月前的那一次,就被正好跟穆清她娘白氏夫人吵架的穆老爷给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