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官人(147)
一众下属闻言,禁不住齐齐打了个寒噤。
真要照着当今皇上的标准来,他们这些小吏也是一个都跑不了的。不过很显然,案发的可能性不大,如今朝廷消停了几年,贪污腐败之事又旧态复发了,天下各府州县的衙门里都存在着同样的情况,只是没人会傻傻地去揭开这个盖子罢了。
事实上,地方上的贪腐之事向来都是禁之不绝的,很多时候并非是官员直接插手去捞银子,而是这些胥吏们上下其手,最后再“孝敬”他们一点,大头都让底下人给分了。
而这些胥吏们又都是地头蛇,早就干熟了这些事情,自是不可能轻易让朝廷给查出猫腻来。且朝廷派来的那些县官一般都来自外地,很多还是初入仕途的读书人,并无为官经验,让他们这些本乡本土的小吏合起伙来一整,把柄落下后,当然也就毫无还手之力了,最终只能是选择与他们同流合污一途。
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大明朝的官俸还不高。俸禄以实物下发,七品官一年俸米为九十石,一年十二个月,月俸则是七石半。
江南一带,商人家庭很多,耕种土地的百姓反而比较少,很多家庭甚至是买米来吃的,这就导致了米价比别的地方都高。若是按照大米当前的市价来算的话,七石多的米似乎也有五六两银子。
关键是官员一般都有妻有妾有家仆随从,自然不可能将俸米全给换成钱。再有一个就是,粮商卖米是一两多银子,收的话可就没那么多了,很多时候这些商贾还欺负外地的官员不懂行,折银时算的就更少了,这就导致了官员们只能贱卖俸米------
或许,这也是士大夫们都喜欢贬低商贾的原因吧?
谁让他们都是奸商呢!
这么一番折算下来,七品官的年俸能有个三四十两就算是不错的了,那么一大家子人要吃要喝,不捞点外快能活?
十年寒窗,一朝金榜题名为的是什么?
为的就是能当官走上仕途,可如果当官的生活过得太清贫的话,这么多年来的努力又是为的什么呢?就为了越活越回去?唔?
既然手中已经有了权力,为何不捞一点油水呢?
那不是傻么,不捞白不捞啊!
所以清官总是少数,贪官则越抓越多,似乎总也抓不完似的。但是说实在话,只有那些浸淫官场多年的官油子,才钻研出了各种捞钱的手段,刚刚步入仕途的官员,能得下边人的一点小小孝敬就不错了。
当官的贪污,有他贪污的理由,那么吏员呢?
吏员贪污就更是理由充足了。
衙门里的经制正役是不多的,真正有俸禄可领的经制吏,每房只有一司吏两典吏这么三个名额,其下的书办帮差等人都是非经制吏,朝廷根本就不管他们的工资,只管饭食,相当于临时工。可就是这么一群临时工,人数却远超正式工,那么他们的工资从哪里来呢?
当然是靠他们自己,靠着衙门里的一些陋规常例!
结果这些人肆意利用其手中的职权,为自己牟取灰色收入,能捞到的油水往往比经制吏的俸禄还要多得多,何乐而不为?
张司户自认假账做得没问题,根本就不惧怕查账。因此当他领着一干下属回了户房,看到荣师爷带人来搬账本时,也未表露出任何情绪。
县老爷要查账,自己一个小小的户房司吏还真没法阻拦,索性就让他查个够吧!
------
------
许杰在三班首领中,算是十分年轻的,不到三十岁的年纪便能成为一班首领,这在天底下任何一个衙门里都是极为少见的。普通人论资排辈,怎么着也得年近四十才能爬上去。
所以在不明真相的街坊邻居眼中,许杰就是他们孩子的榜样,常常以“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口吻来对自家孩子进行说教,一开口通常都是“你看那许老二家的小子,和你一样年纪,结果人家现在都成了六扇门里的捕头了------”
六扇门,是民间对于州县衙门的俗称。
许杰的得势倒也不是什么秘密,整个钱塘县衙里,几乎人人都知道他是前任知县的心腹。若非是那桩杀人案整垮了县老爷,如今的许杰,恐怕已经成功顶替王捕头,成为名义上的快班首领,实际上的三班首领了。
这几个月里,对于许杰来说是特别难熬的。
县衙就是个小江湖,同样会有派系之争,更少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
前任堂尊人走茶凉,他所任用的几位心腹下属也被逐渐铲除,清理出了衙门,唯独许杰平时为人比较低调,加上他与刑房的人关系较好,又确实有几分真本事,才没人敢轻易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