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覆三千年(52)
然而石头还没走到门口,手里的碗一下子摔在了地上,整个人也轰然跌倒了。
在乔石头晕过去的一瞬间,他脑子里闪过一句:“可恶!杀了五个历史人物!这会我真要被整死了!”
……
另一头,常路一行人还被困在西北郡左右的地盘里,不得其出。
看似松散的郡城分布。实际上,从昨夜起,每个大道的出入卡口几乎都已被匈奴人把持和控制着。常路一帮人秉持着十分的谨慎态度,沿着狭小的山路一点点摸索。
特别是刚离营不久,他们差点正面撞上一队匈奴兵。自那以后,白天他们几乎就驻在一处,只夜里摸黑走上那么些路。大伙儿都又饥又渴,又累又冷。
——若有风吹草动,匈奴士兵很有可能会倾巢而出。
常路一行人此刻正在山林间小憩。略得一些精神,就要去寻点水源填满水囊。时间多耽搁一刻,对于一群没有足够的先行储备的“新手们”,无疑多添了一份凶险。
常路叹了口气。他习惯性地回过头看远处的山林,期待着跟昨夜一样会出现几点跃动中的红光。可是没有……高将军一伙人,大概已被倾巢端了吧……
常路又叹了一口气。他轻声吆喝了好几声,后面二十来个人才慢悠悠地跟上他的步子,继续他们的探路。
三天后。常路心头的几许恐慌扩散得愈烈了。
每当魏不亮剧烈地咳嗽一声,常路都会条件反射性地一皱眉。
这个魏不亮,平常一副五大三粗,妖魔难侵的样子,哪知道,大家就这几日操劳了些,他竟发起热来!瞧他这个有气无力的颓样,大伙儿不知道要因此耽搁多少时日。
常路一脸苦涩地问贾达村:“你觉得,我们现在还要带着魏不亮寻路吗?一是他身体很有可能吃不消,二是无粮且累极,我们本身时间就颇为紧迫……不如将他安置在一处,休养生息,等到我们找到合适的路径了,再返程来接他!”
贾达村怄气道:“说什么漂亮话。你我都知道。在这里落单,还生着病,跟送死是一码子事!就是你我出去了,再回来这儿,来来往往,又要多费功夫,而且指不定会迷路……他的生机不是更加渺茫了吗?!”
平日贾达村虽然与魏不亮冲突频繁,可是到底两人都是爽快人,就事论事,互相都有些惺惺相惜的味道。临危舍义气,与他心中的道义有悖。
“那你就罔顾其他二十来人吗?为了他一人,我们其他人都活该陪葬吗?”常路的眼神阴沉。
两人争执不下,魏不亮还在昏睡中。
常路不欲再作口舌之争,遂就地而坐。他心里郁结,又连日担惊受怕,偶一阖眼,竟没多久就陷入了浅眠中——
这是好久之前的事儿了。其实也不久。就在一万将士出城前的几天前。
百来个陌生人聚在一处私宅。其中,有些在席的人还是常路曾有过眼缘的。
大概来讲,在场的都是军中稍有点文墨和在小兵中颇有些声望的老兵们。
一个打扮低调的中年人进了门,站在所有与会者的前列。几番寒暄后,他说道:“我深知各位都是军中的真汉子。但奈何,国不为国,君不为君,民何以安居?!从将者焉不心寒?!”
人群一片沸腾。正此时,某人厉声嘶喊道:“莫说我在这里造谣生事,诋毁朝廷!……我乃是某一府衙官底下一个无籍门生,平生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愿奉自己初心,当一个坦坦荡荡的君子。我幸得了高官的赏识,略有通时事,今日却乍闻一怪事:我们的天子,要把我们这出征的一万将士,白白送命于匈奴兵!”
常路被后面的士兵推搡了一把,一股惯性使他冲到了最靠近发言者的位置。常路有些窘迫地站在这人的对面,盯着他腰间的精致腰牌发愣。
那牌子底下有个张字,左边刻着一只鹤,右边雕着一条吊睛老虎。红绳上吊一碧绿珠子,那珠上写着忠君二字。
——忠君者,却要背弃主上?
常路想到。
中年人继续说道:“你们若有疑议,尽可以通过接下来要发生的三桩事来验证我话中真假。第一件,十万后援迟迟不至。第二件,先行粮草不日匮乏。第三件,匈奴气势汹汹却不发起总攻。头两桩皆是皇帝讨匈奴人的欢心而设下的圈套,最后一个乃是匈奴人已得了我们朝廷的准话儿,心中已有计量,欲不费一兵一卒围困我军于山林饥寒之中……埋尸填骨于沟壑,死得其所也就罢了!只是遭人构陷而死,死或轻于鸿毛,未免也太令人悲怆了吧!士为知己者死……我们人微言轻一个贱民,即使将长朝看作我们的归宿——认清现实——朝廷也不会视我们为其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