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女有田有点闲(1797)

作者:饭团开花

吴中宝当初和他们一起去了荆县,本该一起参加科举的,后来不知道怎么的,说是家中有急事,留下个口信就匆匆回了镇上。

再后来,宋重锦中举,回石桥镇的时候,也曾问过,偏巧吴中宝又不在,两人倒是一直无缘见面。

这次再见面,吓了宋重锦一跳,不过一两年功夫,吴中宝却仿佛老了十岁,早就没了当年的意气风发。

整个人显得又疲惫,又苦闷。

直到看到宋重锦,眼中才露出一点光亮来,如同看到救星一般。

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吴家的变故

宋重锦看吴中宝这架势,心里就先咯噔了一下。

还好吴中宝还有分寸,先彼此见过,又谢过了吴长寿,口称二叔。

宋重锦才知道,这吴长寿乃是吴中宝的亲戚。

吴长寿摆摆手:“宋大人我给你请过来了,你有什么事跟他说,我去看看你爹去!”

说着就告退了。

吴中宝这才将宋重锦请到了他的院子里。

这院子,以前宋重锦来过,跟以往看起来,似乎衰败了很多,院子里都长了草,看起来很长时间没有打理了。

宋重锦心中一动,再细看吴中宝,身上的衣裳,都是一色半新不旧的。

心中正奇怪,就看到吴中宝脸色惭愧的道:“本不该惊动你,只是我实在是没法子了,才厚颜请二叔去将你请来——”

宋重锦摆摆手:“你我之间,何必如此客气?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

吴中宝这才缓缓道来。

那一年,他本是和宋重锦一起去荆县,也是预备要参加秋试的。

结果呢,刚到了荆县没多久,就收到了家里来信,说是吴老倌突然病倒了。

身为吴老倌唯一的儿子,亲爹病了,那自然要赶回去侍疾不是?

他也就匆匆让人带了个口信,说家中有急事,就回了石桥镇。

回家才知道,吴老倌这病起得蹊跷,不知道怎么的,就突然病倒了。

一时高烧不退,一时又上吐下泻,两三天功夫,就将本来精明强干的一个人,折腾得只有进气没出气了。

不然吴中宝的娘,那也是颇见过世面的,怎么会因为小病而急忙将要参加秋试的儿子给召回来呢?

就是看着这架势不对,竟然是要去了的样子。

等吴中宝到家后,看到亲爹这模样,心如刀绞。

天天就吃住在吴老倌的屋里,喂药,擦身子,换衣服,都不假手于人。

也不知道是郎中大夫摸准了脉,开对了药,还是别的原因,吴中宝回家后,吴老倌的病居然就慢慢稳住了。

就是不能下床,天天人参玉桂的吊着命。

吴老倌虽然算是石桥镇的第一人,家境富有,可也架不住这么折腾,每天都药钱,花得海了去了。

吴中宝和他娘亲,还到处寻访名医。

皆束手无策。

平安堂他们也去过,秦老爷子年岁已大,除了在自家药堂接诊,几乎已经不出诊了。

他手下的出师的颇有名气的几个弟子,都被吴中宝请来给会诊了一番。

却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只说吴老倌脉象看着就奇特,一会子几乎把不出来,一会子就又十分强健。

几个师兄弟会诊后,想了个法子。

大胆停了一天补药,吴老倌就肉眼看着,脸色灰败下去,生机好像就被抽取了一般。

急忙灌下一碗补药去,那颓败之势就止住了。

再灌几碗,就又恢复成了先前的模样。

几人会诊过后,倒是觉得吴老倌似乎体内有什么能吸收他的生气一般,那些补药灌进去,里面的大补成分,就被吸收了,而放弃了吸收吴老倌体内的生气。

而且似乎在吴老倌体内形成了一个平衡,保证着吴老倌不死,但是必须用各种珍贵的补药来弥补。

到最后,他们几人也没研究出到底是什么东西,只说若是要吴老倌不死,就得一直用名贵药材吊着命。

吴中宝后来又找了不少郎中大夫,有名的,跟秦老爷子的几个徒弟得出的结论一样。

没名气的,连怎么回事都看不明白。

吴中宝没法子,要想保住亲爹的命,只能银子流水一般的花出去,给买补药回来。

吴家在石桥镇第一富,放在外头真不值什么。

尤其是这补药珍贵,一副药就是几十两银子出去。

最多只能三天。

就是家财万贯也架不住这么花费。

不过一两年的时间,吴家的家底子就差不多了,家里的奴仆佣人都遣散得差不多了。

只有当初吴中宝的娘亲一直带在身边的一个贴身丫头,还有一个婆子留着,勉强做些打扫做饭的伙计。

至于那些田地什么的,慢慢的也都变卖得差不多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