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三千里(64)

作者:慕君年

四周乡亲连连称是,最早跟着刘湛上山的少年们每月都能稍回来腊肉,加上每月还有军中粮饷,收入比种地好得多,像那韦成贵家一家九口人只有四亩地吃都吃不饱,自从跟了刘湛一家人吃饱不说还有余钱买了新衣简直不可思议。

眼看越来越多乡亲带着自家小子往刘家门口来,刘湛终于出来了,看到屋前这阵仗也是愣了愣。

曹壮忙道:“头儿,他们都是周边村的乡亲,想推荐自家小子从军。”

这时宋凤林也出来了正好听到曹壮的话打趣道。“刘百户可算是威名远扬了。”

没想到一向淡泊的宋凤林也有幽默的时候,刘湛忍不住笑。“既然如此那就上来给我瞧瞧吧,若是好苗子便带走。”

“谢百户!谢百户!”四周乡亲立即骚动起来都推搡着要挤到刘湛跟前。

“都往后退,乱哄哄的做什么。”曹壮大吼一声,立即把所有人都镇住了。

李小连也大声呵斥。“都往后站,若是挤了百户你们家小子也不用来报名了!”

在两人一左一右的逼视下,乡亲们自觉地后退数步。

刘湛道:“凡符合以下条件者皆可入营,其一,年龄一十六岁至二十五岁,其二,身高七尺以上可举百斤大石,其三,必须为附近十里八乡土生土长的人,且需要父母或亲人作保。”

听到刘湛的要求四周又议论纷纷起来,有人壮着胆子上前来问。“敢问大人,举石百斤是否要举过头顶?”

举石百斤不难也就是一个人的重量,但是举过头顶就不一定都能做到。

“不必举过头顶。”

刘湛让曹壮到墙根处搬来一根盖房剩下的条石,一条约两百斤左右,只见曹壮轻松举过头顶,乡亲们惊呼的声音不绝于耳。

通天关上几乎每天有肉吃,再瘦的小伙养了些时日都能健壮起来,何况是本来就壮硕如牛的曹壮,不说一根条石了三根他都能轻松举起。

为了不妨碍云中书院上课,刘湛让大家移步晒谷场,又让李小连做了个七尺高的杆子,来报名的人先去测量身高,身高足够再去举石,举石过了父母亲人带着过来作保问清楚家世便算通过。

当然事后入营时刘湛会让闻青山登记每一个新兵的家庭资料,这些新兵日后都会是刘湛的亲兵,因此出身必须要清楚明白。

闻青山考秀才落榜,他觉得自己心浮气躁主动找到刘湛要去通天关帮忙,刘湛想着关中确实缺人便同意了。

刘湛的招新活动让四周几条村子为之震动,村民们奔走相告,家里本就有几个儿子的人家,农活也顾不上了带了儿子就往天苍村的晒谷场赶。

自从燕军南下攻打苍霞平原,税赋是加了又加,即便后来沛万善经提醒没有继续征税,佃户的生活依旧十分艰难,他们不是没想过把孩子送去从军,这年头不是想从军就能从军,而且也不是从军了就能吃饱饭。

刘湛的兵营在武源县还没有名气,但是在天苍村十里八村却是十分有名,只要够勇猛够卖力一个小子能养一家人!

也许是刘湛经常组织猎野猪,县城里开始出现多家行商专门收野猪腊肉到中原倒卖,一斤二十五文钱,价格虽然走低但是胜在随时都能发卖。

刘湛让通过面试的新兵三日后再来,到时一起上山。

约定入营的那一天,新兵们在家人的陪同下陆续在晒谷场集合。

刘湛穿了百户长的兵服,还有同样穿着兵服腰配长刀的曹壮和李小连张小满三人随扈。

眼看时候已经差不多,刘湛牵着马挣扎了许久心里还是放不下那人。

“大壮,你们先带新兵上山,我随后就来。”说罢刘湛翻身上马往回家的方向策马。

刘湛把马栓在门前的柿子树,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后院。

翠竹在风中发出梭梭的轻响,透过半开的窗户可以看到屋里一抹青衣身影。今年刘家上下都做了新衣,宋凤林自然也有,刘湛觉得今日这身青衣最好看了,长身玉立风姿冰冷,举手投足自有风骨,让他魂牵梦系。

看了许久刘湛趴在窗台上扒拉着手边一盆新种的山茶花小心翼翼的开口。“我今日就要走了,上次我说帮你盖书房还记得吗?我还让人种满了花草,你去了肯定喜欢。”

宋凤林不答,继续练字。

“说起来你还没到别的山头看过,通天峰上每一处风景都不同,对你作画也会大有裨益。”

刘湛话题一转又说。“县衙给我配了匹马,那匹马可漂亮了,就栓在门口,骑马上山不费脚力,很快就到了。”

那株山茶花都快被刘湛撸秃了,叶子落了一圈,也许是心疼山茶花宋凤林终于停下笔。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