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开百货+番外(253)

作者:雁过寒潭

推出了几年的“百货公司”天台乐园,居然在多年之后迎来了又一波热潮。

几乎整个夏季,只要不下雨,这两家的天台上,从早到晚始终是人潮滚滚,络绎不绝,甚至需要派专人限制人流,才能保证安全。

而下雨天时,时迈百货的小剧场和七重天饭店里的电影院又成了好去处。还有附近几条商业街的茶楼、戏曲社、歌舞厅也是终日人满为患。

在此期间,罗夏至脑袋一拍,让时迈国旅临时搞了一个“上海一日游”项目,拉着一匹扎眼的欧洲大马车去码头,发海报,做宣传。

结果效果居然很不错,吸引了很多第一次来上海的游客们。

当时也不存在什么小巴车、大巴车。罗夏至就让人赶着刷了漆的普通马车,一次拉上四五人游人,去城隍庙、大境阁、沉香阁和霞飞路、外滩、跑马厅兜一圈——反正这些景点都不要门票钱。

初来乍到的外乡人抱着包袱,瞪大眼睛张大嘴,看着这花花都市,街上往来的外国人,还有鳞次栉比的各式商店、教堂、庙宇简直说不出话来。

最后,车把式把人拉到大马路中间的时迈百货门口,这群懵懵懂懂的人,又被带进了一个五光十色的“新世界”……

总之,这群城市“新鲜人”,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很快以“消费”这种方式,融入到了上海这个“销金库”、“夜巴黎”中来。

“椿樱子请了一个好军师啊。”

周末的一大清早,正在翻看报章杂志的罗夏至,看着报纸上最新刊登的文章,咬着牙齿啧啧不已。

坐在他身边的,是虽然休息在家,但依然批阅公文不止的顾翰林。

顾翰林熬了那么多年,终于在今年开学后不久,从“顾副局长”熬成了“顾局长”,不过也越发忙碌了起来。

这不,这段时间里都在和日侨扯皮,他们要建造的“ 虹口日本人学校”的事务呢。

放下手里的文件,顾翰林拿过报纸,看了一下作者的名字——乃木宏。

然后眉头一皱。

“这人我见过。”

“怎么?”

“前几天来和我周旋谈判,要求教育局给与日本人学校优惠政策的人,就是他。”

“他们自买地皮自筹学校,让日本人自己上学就算了。干嘛和我们扯一块去?”

罗夏至不满地说道。

顾翰林冷笑,“之前不是跟你提到的的日本文部省搞的‘自然科学研究所’么?如今已经俨然快要竣工了,这位可是所里的高官。”

“一个研究所搞教育的,和大椿商社搞到一起,还为椿樱子张目,可见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罗夏至冷笑一声,将报纸扔到一边。

这是今天发行的《商务报》,第二版就刊登了这位乃木宏先生的“鸿篇大论”,标题是——《何为日货?为何要抵制?》

这位乃木先生,一共提出了三个问题,然后做出了一个小节。

第一,并非在日本本岛国土生产,而是在台湾、琉球、朝鲜等地生产出的货物,算不算日货?

第二,在中国之青岛、满洲等“日占区”生产出来的货物,算不算日货?

第三,在上海江浙等地,由日本人投资建厂,但是所使用的之原料和所聘请之工人都为中国人,生产出来的货物,算不算日货?

这些问题,他一个都没有回答,只是最后总结到——

近年来日本人在华投资的工厂,仅招募的工人数量就已经超过十万之众。这些工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中国人,日本工厂为他们提供薪酬,培训他们技能。

大量的日本工厂和商社为中国工人提供了工作岗位,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这些都是举目可见的事实。

文章到此戛然而止,但是背后的主旨和目的却是昭然若揭——这是要给持续多年的“抵制日货”活动在舆论上踩上刹车,好让日本货品再一次受欢迎起来呢。

“说了那么多,搞得他们日本人来我们中国是做慈善似得。难道不是因为看中了我们的市场,又要剥削我们的劳工的劳动力么?”

罗夏至轻蔑地摇了摇头,“这种文章,也就蛊惑一些无知的人而已。”

像我这种马哲考试九十分,把剩余价值公式背得烂熟于心的人。一眼就看穿了他们资本家,而且是带着枪炮的帝国资本家的虚伪!

“你能看穿这一点,普通老板姓可看不穿。”

顾翰林摇了摇头,轻叹道,“就看这两个月樱花百货吧,生意好到仿佛要把前几年亏本的钞票全部都赚回来一样。椿樱子甚至打算在霞飞路上开一家分公司了。”

“我现在有点后悔让他们狗咬狗,把罗沐泽给干掉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