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搞基建(127)
打开房门,看到里面的布置,学子们纷纷睁大眼睛,嘴巴大张的可以塞下一枚鸡蛋,这次的考号比起他们之前坐的那些考号,简直就是是孤儿和有爹有娘的对比一样,天差地别。
最让学子们喜极而泣的是这次的科举棚他们居然不用弓着腰身,有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
等数千学子都入场后,外面刚开始出现太阳,这个时候赵燕歌才刚起床。
他又不用考试,自然不用起那么早,等赵燕歌和百官们一同用上热乎乎的早饭时,科举棚内的众考生们也迎来了一碗热乎乎的粥饭。
粥里面的食材用料十足,很顶饿,这还是他们考试生涯这么多年,头一次在考棚里吃到热乎的食物,不少学子们都哽咽的想要落泪。
跟现在的情况比起来,他们当初简直就是住的狗棚,吃的猪食,简直就是往事不堪回首啊。
等用完饭,上面开始发放试题和答题纸,还有用来打底的草稿纸。
草稿纸后面是需要收上去的,因为上面会有学子们的解题思路步骤,可以用来核对笔迹等。
三年一次的大考的考题量囊括寰宇百家的知识点,三天一场,一共要考五场,一共下来小半个月的时间打底。
第一题,是一道律法题,这题的出现让不少学子都目光为之一凝,问的是和平时期律法是否应当变得宽松一些。
不同思想流派的学子对于刑法也各有各自的理解。
一名法家考生看到这题一愣,不由回想起了前几天,他们跟一位法家少年一同探讨的律法观点,和这题基本大同小异。
那个时候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呢?有的人说和平时期律法应当宽松,乱世才当用重典,和平以后自然需要适当的减轻刑法。
也有人说律法不可轻易更改,不能因为环境变了就把律法也随之改变,长此以往,国将不稳也。
众人基本都是这两个观点,可是直到那位法家少年站出来,提出太平盛世才更当用重典,如此才能保国之安稳。
严晏的思想和众人迥异,可以说是截然不同。
“也不知道他现在在哪里,在做什么?”那名法家学子道,他是坚持法不能轻易更改的那批人,饶是同为法家出身,他也没敢赞同严晏那套“太平盛世更当用重典”的理论。
因为他身单力薄,怕被儒家的人撕。
而此时,正在被人念叨的那名于秋试开考之际,被法家的一位大佬带到了赵燕歌的面前。
“严晏,过来见过陛下。”右相声音和蔼道。
一个年约十七、八,不到二十的少年人闻言上前一步,腰身微躬,拱手行礼于眉心处,道,“晏见过陛下。”
“坐下吧,给我说说你的法家思想。”赵燕歌让他们两个坐下,看向那个比他大不了多少的法家少年。
严晏身穿一身很具有法家特色的衣服,就差把律法写到衣服上,神情严肃紧绷,一副少年老成的姿态。
别看严晏年纪不大,他都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爹了。
自认比他小不了几岁的赵燕歌初次听到的时候简直惊呆了。
“喏,陛下。”严晏深呼一口气,待理清思路以后,就把那套“太平盛世用重典”的想法说出来。
哪怕面前的是大秦的帝王也没能更改他一丝一毫的思想,当然,太过绝对的思想有时候是不会受到上面人赏识的,因此,等把自己的思想一股脑的说完以后,严晏就心里紧张的等待着来自帝王的宣判。
身为积极入世的法家出身的他,是真的想让自己的才华得到上面赏识,从而让他能一展心中的抱负。
赵燕歌听后面上一点波动都无,轻饮一口茶后才慢悠悠的说道,“大话谁都会说,只是你有那个实践到底的决心么?”
他这段时间见过的人也不少,除了少数几个,大部分其实都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这也是年轻人为什么需要把他们磨砺一段时间,让他们好好的沉淀一下才能用的原因。
真正能为了自己理想而背负前行的人,真的很少很少。
“陛下请放心,晏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严晏坚定道。
他非常明白自己选择的这条路有多难走,可以说是阻力重重,可是他不能因为看见了困难就选择退缩,就是因为看到了那些困难,他才更要前行。
“既然这样,那就做给我看吧。”赵燕歌看着严晏轻笑道,虽然还很稚嫩,可是严晏身上的法家之风浓郁,别的不说,他就算不能承担起右相职责的重担,也能依靠着这个性子在朝堂上占有一席之地。
对于人才,赵燕歌是不吝啬给他们一个想要展现的舞台的。
接到赵燕歌给予的律法任务,严晏不禁睁大眼睛,心“砰砰砰”剧烈的跳动着,激动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