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宋(美食)(21)

作者:傅支支

这一抬眼,刚才那个冷冽的苏蘅却有不见了。

她还是一张小小的鹅蛋脸,水亮的眼睛里藏着点促狭,懒懒散散地朝他挤了挤眼睛。

然后她转目看康阳,轻松插科打诨,“所以,爹爹日后若再说自己‘不紧要’,母亲可要向官家好好参爹爹一本了。”

苏蘅说的话,虽是为了劝慰苏璋,却也是发自肺腑。

这些在当时看来微不足道、淹没在史书的宏大叙事下的生活细节,在北宋鼎盛时的确鲜有人记载。她前世常常读《东京梦华录》,但这是金灭宋以后,时人为了缅怀而作,况味已经大大不同。

因此苏璋的书对她这种后世的吃货来说,的确很重要。

苏璋眼角深深的皱纹舒展开来,适才眉宇间疲惫的神色一扫而空。

他知道苏蘅是为了缓和气氛,但奇异的,她这一番话无论是在理智上,还是情感上都具有无懈可击的说服力和诱惑力,如春风般适意的安慰,吹散了他眼中的黯淡,也吹散了康阳面庞上的忧郁。

康阳看着丈夫,微笑着接苏蘅的话说下去,“蘅儿说的是,我是该向官家参你一本。”

苏璋看着眼前的儿女,还有目光殷殷的妻子,心中生出一点清明的欢喜。

人最怕的是茫茫然地活着而没有方向。这么多年,他难筹之志终于有处挥洒。

苏璋作出拱手的样子,求饶道:“女儿和娘子说的是,是我的不是,万望原谅则个,切莫知会官家才好哇。”今后该怎么做,他心中已经有数了。

大家等了许久,都不见苏葵来。为了等她,只得闲话家常。

闲话间,苏璞忽然开口,“我总觉得,这次回来阿蘅似有哪里变了。”

她虽然时常有出人意料或离经叛道的言谈举止,却没有从前那么乖戾冷漠了,这或许可以用重伤之后磨炼心性的理由来解释。

但今日,她先是在吃条把鱼的间隙便能想出一套精妙周全的评定方法,后又三言两语轻易地点开了双亲廿余年未解的心结,极聪敏极剔透,却令人费解。

苏蘅见苏璞一说,双亲的眼神也追过来看她,目光徐徐,似有同样的困惑。她便知道自她病愈,这问题也在他们心中盘桓了许久。

幸好,苏蘅也早就想好了应答的对策,她可从来没有指望能在这一家子聪明人面前蒙混过关。

作者有话要说:①: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以米价换算,一贯钱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60元,六贯钱是六两银子也就大约是今天的1000元左右,这个人均吃饭标准在百姓中已经是比较高的了。(有钱人当然能吃更贵的。

②:《清明上河图》是宋徽宗时期的画作。从严谨的角度讲,是不应该出现在文中这条时间线上的。但我实在想不到和它一样的描写市民繁华生活的画卷了,就当这条时间线上也有个人叫张择端,也画了这幅千古名作吧。小小bug,追更的小天使见谅~

第10章 梅干菜烧饼

苏蘅酌字酌句把心中编好的答案说出来。

“我年少时不懂事,不懂得侍奉父母,敬爱兄姊。不仅爱四处玩闹,犯下许多过错,还叫父亲母亲日夜为我忧心,实在惭愧。”

“不过在外游历其间,结交了不少见识广博的朋友,尝得不少美食,我有心记下,只盼有一日可以亲自奉与双亲。只不过我技艺不精,空口侃侃而已,真要做起来,始终不得其法。譬如除夜的羹肴,是请了张掌事帮忙才得以完成,你们与其夸我做得好,不如夸张掌事技艺精湛。至于评定一事,也是偶然听朋友说起,有心记下来而已……”

她这一番话也是前后编了许久,在心中改了又改才得出的标准答案。现下说出口,室内半晌无声。

苏蘅不由一阵心慌,难道是自己谦虚过头,他们都不相信吗?

她本来声音琅琅,越说到后面越安静,她的声音也便渐渐小下去。

抬头看去,却见一片安静祥和的气氛中,室内无论主仆,目光全部汇聚于她一人身上。

苏璋与康阳的眼神灼灼有光,混合着浓浓的赞许、欣慰和一副“早知吾儿终成大器,为父为母见之不晚”的感动,活活就像贾母和王夫人看见了主动学习四书五经发誓要高中状元的贾宝玉。

康阳虽然是养母,但却比她的亲爹苏璋还欣慰。她眼中感慨万千,良久缓缓道:“好蘅儿,好孩子……也不算我教坏了你……”语气中似有哽意。

苏蘅仿佛看见了自己头上缓缓冒出三行黑线——她只不过是讲了几句好听的话,不至于吧!

苏蘅虽觉得长公主的话有点奇怪,仿佛谁对她嘱托似的,但是一想到自己这套答案糊弄过去了,脸上不禁略露喜色。又正正对上长公主身后站着的苏璞脸上一副“竟不知我妹妹这么伶牙俐齿”的神色,苏蘅的笑意更不禁漫出唇边。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