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穿之懒皇帝+番外(154)
“听说官家要学很多东西,五姐也要学很多东西,一起看书?”八姑娘提到看书自己先皱了小鼻子,她最不喜欢看书。
五姑娘安静的听着姐妹们的问题,手里摩挲着挂在腰间的小玄武玉佩,笑的一脸神秘。
一直安静的听着姑娘们聊天的长辈们瞧见五姑娘气定神闲的神态,放了心。官家的性子懒怠,这是天生的,不能改变的。五姑娘能想明白并且接受良好,是对的。
热热闹闹的端午节过后,脸上的笑容还没收住,玩乐了一个通宵刚刚补眠起来的汴梁人,在五月初六这天的申时正,迎来了轰动天下的王拱辰一案。
今儿的天气非常的好,午后灿烂温暖的阳光像金线一样洒落在世间万物的身上,和煦的轻风温温柔柔的chuī拂面颊。
官家被如此好的阳光和轻风引得犯chūn困,理所当然的,被他严厉的书法老师蔡襄大人大声的咳嗦醒。
小伴读种师道努力保持乖巧的姿态,心里偷偷的笑;因为欧阳大人和王安石大人不在,被拉来起草诏书的苏轼大人,面对他面前的各项具体数据,在心里大大的叹了口气。
虽然他根据范大人和包大人的意思和自己的华丽文笔中和了官家的愤怒和王拱辰一案的恶劣性质,但是老百姓还是被其中的各项数据惊得呆立不动。
大宋人不敢相信,也无法想象,一个贫寒出身的小状元,是怎么贪污到如此庞大的钱财,还在人前装着一副“诚信”的面孔,一装就是四五十年,毫无破绽,情真意切。
汴梁人望着从王拱辰家里抄出来的名贵物事,更是无法接受。古董、字画、瓷器、茶叶、金银珠宝、金锭、、、,有人给算了一下,这顶的上朝廷一年税收的五之其一,甚至还多,因为还有其他没有公布的,没有追回来的财物。
大宋一年税收的五之其一养活了多少人,做了多少事?一个王家才多少人?赎回燕云十六州也才花这个数目而已。
这还只是王拱辰的个人案件,随后朝廷不断公告出来的,王拱辰的党羽一伙儿人的名单、人满为患的开封大牢和刑部大牢、瞬间满满当当的国库、、、,就算是朝中的大臣们,皇亲宗室的王公们,也是张大了嘴巴半天合不上。
晚上的时候太上皇因为气还没消,吃不下饭,太上皇后进来劝他,“如今国库满了,银子多的放不下,应当好好的吃才对。”
端午节后一直担心爹爹反应的官家闻讯赶了过来,恰好听到嬢嬢的这句话,随即一脸惊讶的接口,“爹爹是因为国库满了吃不下饭?”
太上皇···,太上皇被这母子倆噎的说不出来话,官家误以为亲爹的沉默就是回答,非常有道理的劝解,“当年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曾经被问到这个问题,国库满了该咋办?杨坚毫不犹豫的回答了一句,‘宁积于人,无藏库府’,孩儿认为甚为有理。”
儿子要把银子平分天下人--亲爹娘被震惊到,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
官家瞅着爹娘都是一副不敢相信自己耳朵的模样,懒懒的笑,“首先把欠辽国的银子一次性给清,再把因为超额印刷官jiāo子的银两补上,在开封府、河南府、应天府、大名府之外再设置两个“都商税院”,建设北方港口。”
“还要办学、修路、研究新火器、建新家、迁都、、、,各项花费下来,孩儿算了一下,差不多国库就空了。”
一室静默,官家安静的等着爹娘回神。回过神来的太上皇捂着胸口,抖着嗓子磕磕绊绊的问道:“迁--都--是什么意思?”
王拱辰的案子瞬间不算事儿,儿子要挪老窝才是大事儿!
太上皇一时间无法接受,太上皇后倒是利索多了,她回想一下儿子这段时间在燕京的所作所为,问题脱口而出,“皇儿要迁到燕京?”
第70章
官家察觉爹爹的情绪波动,上前一步给爹爹顺着背, 非常诚实的回答, “孩儿觉得, 迁都燕京才能真正的把燕云之地融入大宋。而且燕京有天险可守,虽然孩儿不认为有天险就是绝对的安全, 但是有天险总比汴梁这边的地势要好。”
亲爹娘被儿子理所当然又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理由惊到,呆愣片刻后对视一眼, 儿子说的好像很有道理?
太上皇张口想和儿子说祖制不可为,又说不出口--再怎么考虑祖制,也大不过安全这一个理由不是?
太上皇后也无法开口反对儿子的提议。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汴梁人, 不想动弹的老人家, 太上皇后非常不想迁都;身为当年的大周重臣, 后来支持定都汴梁的曹彬的后人,顾虑着娘家曹家在汴梁的几代人经营, 更不想迁都。可是燕京对比汴梁的优势放在眼前,儿子这般乖巧的看着他们, 如何说得出拒绝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