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四爷家的纨绔嫡次子(274)
庭院深深,花木葱茏,读书声琅琅,一个个身穿学生袍服的学子们也好似浸染书院浓郁的儒风学气,古老学堂的悠长韵味,身姿挺拔,气质清华,浑身诗意盎然。
弘晙阿哥看得入迷,被几声呼唤喊回神儿。
“小公子,小公子?”
一个大约二十来岁的年轻学子站在他的不远处,赵知,魏珠等人等好像很奇怪地看着他。
弘晙阿哥环视一圈儿,发现其他人都该做什么做什么,都没有注意到他,只有这位,远远的冲他呼喊。
装模作样的其他人,他们也想喊啊,他们不敢。
弘晙阿哥疑惑地走到他跟前,很有礼貌地问道:“你好。”
年轻学子笑着回答,“小公子你好,可是来找掌院?”
掌院?昨天玛法召集扬州文人饮宴,书院里的几位大儒都见过他。弘晙阿哥微服私访,不找他。
“不找掌院,要去藏。”弘晙阿哥指明要去藏,丝毫没想到他一个六岁的小娃娃能不能进去的问题。
那位年轻学子登时想笑,在小四阿哥身边人的瞪视下,使劲儿忍住。
虽然是身穿扬州当地风格的便服,可是,听听这说话的语气,瞧瞧这俊俏的小模样,这身气度……就是没有掌院的交代,他们也都猜出来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小四阿哥。
“小公子要去藏,我带你去。”
“我叫杭世骏,字大宗,是书院的学生,小公子称呼我大宗即可。”
弘晙眨巴眼睛,发现他眉眼间有股傲气,身上都是善意,立马乖巧地喊一声,“大宗哥哥好。谢谢大宗哥哥。”
“大宗哥哥在安定书院学习很多年吗?考过科举了吗?”
弘晙因为杭世骏的出现,有了更好的主意,科举好不好,直接问考科举的人啊。
杭世骏对他的问题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两个人一路交谈,甚为“投机”。
弘晙了解到,杭世骏自幼家境贫寒,勤奋好学,家里穷买不起书,偶尔过访友人馆舍,见异文秘册,就端坐那里默默记下其中要点,用功之勤,可见一斑。
他还经常向他人借书阅读,并与同乡梁诗正、孙灏、严在昌等人组织读书会,互相讨论学术问题。
当然,他也是学问好,但是考了两次乡试也没考中秀才的一个典型。
第99章
弘晙阿哥星星眼, 大宗读书好勤奋, 弘晙阿哥眼神儿同情, 大宗也不适合考科举。
“下一期的乡试,大宗考吗?”加上恩科那次,这就是三次了。
杭世骏的笑容大大,“考。”
他越说越喜欢小四阿哥, 也没想着通过小四阿哥做什么,实话实说地说道:“举人是必须考的, 当然能中进士更好, 然后就去游学四方,老了就回来安定书院讲学。”
杭世骏对于科举有自己的规划,弘晙阿哥点头,可是秀才都考了三次, 考完秀才,举人再考几次……
咳咳, 杭世骏清清嗓子,感叹一声,“如果举人要考到四五十岁,那我就直接去广陵书院做童学讲师。”
广陵书院, 是康熙五十一年的时候,扬州知府赵宏煜,在府治西建立的一所,专门教导童生的“义学”,因为只是童学, 里面的名人学士不及另两家书院多,但是仍有不少经学大家在那里执教,毕竟童学是每一个学子们的基础。
弘晙阿哥重重点小脑袋,“大宗的学问好,一定可以的,将来和胡瑗先生一样成为一代大教育家,桃李满天下。”
杭世骏听了高兴,哈哈笑,“托小公子的吉言。”
“不过说起八股考试,这倒不是前朝的首创,或者说它的渊源其实很长。”
渊源很长?弘晙阿哥来了兴趣,“从何而来,大宗细说。”
此时两个人已经来到了藏,杭世骏领着弘晙在一个隔间坐下来,进去找到一本介绍科考文体的书出来,一边翻书,一边小声交谈。
“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于唐朝的‘帖括’。所谓‘帖括’,就是概括地默写某一种经书的注解。唐代虽以诗、赋取士,但并未完全废除读‘经’。”
“到了宋代,欧阳修先生、王安石先生等人主持科考,有感于以诗、赋、帖经取士,浮华不切实用,改革科考制度。不同于唐代专重记忆注疏原文,考试概括来书写答案的‘帖经’,而是发挥对经文意义的理解来写文,因而名为‘经义’……”
杭世骏真的是细说。
元代考试,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出题范围,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这就是最早的八股文雏形。
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改为仿宋“经义”。再到成化年间,经多名大臣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八股文章的格律形式就此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