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闻长乐钟声响(51)
秦书在现世研究室输录关于《千里江山图》的数据资料时,作为理工科的她虽然对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有着大致的概念,也清楚明白11米长的数据对比一幅普通画作的大小来说有多壮观。
但概念是一回事,实际亲眼见到又是一回事。
秦书不自觉地咽了口唾沫,才道:“这么大?”
王希孟挠挠头道:“是啊。书房明显不够用了,花了两天把厅堂改造成了书房。”
秦书近上前去,发现墨稿已经完成,水墨山水一笔一画煞是精细无比,不由感叹道:“这得画多久啊。”
实则是一个感叹句,但王希孟还是很快给了她答复,“不多不少,三十七天。”
对数字向来敏感的她,陡然发现精确数字的可怕性。又注意到了另一旁的桌子上的瓶瓶罐罐,问道:“那你现下是在做什么?”
王希孟顺着她的目光,“你说这个啊,这是在制胶矾水,为了之后固定颜料用的。”
秦书诧异道:“连绘画所需的材料都需要你自己制作么?”
“当然了,这个步骤对于每个画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他从一旁的桌面上取来一块“石头”,说道:“就好比这个,它到不同的画者手里,会散发出不一样的光彩。从研磨到使用,不同的人用的方法不一样,做到的程度不一样。”
秦书拾起桌上的其中一块,拿在手里仔细掂量。果然如同记载,《千里江山图》无一处用水色,也未用任何合成的颜色。用的颜料材质说高端点是宝石,说严肃点是矿物质。
但在她此前的认知里,这些颜料材料应该是都已由旁人备好,画家直接使用就成,他只用专心钻研如何构图以及如何上色。但事实上居然还得自己制作......
她对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如何变成绘画用的颜料而好奇了起来,“可这样一块石头,你要如何将它变为你用的颜料呢?”
“我演示给你看看?”王希孟从她手中接过一块拳头般大小的石头,先拿起榔头将其敲碎,接着放进器具里细细磨碎,“每块石头上会有很多的杂质,所以要做的就是把它们的精华部分筛选出来。”
秦书心道,这大概就是矿物质的提炼了。
王希孟将磨碎的粉末倒进底面多小孔的竹筛里分离粗细,左手举着竹筛慢慢晃动,右手在边缘处轻轻敲击,“这样细的粉末就下来了,粗的杂质就留在了上面。”
做完这一步,他又拿起一旁的干净器皿,“不过仅靠这样的筛除杂质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个最初始的基本步骤。”
先将刚刚筛成细粉的部分倒入器皿中,又拿起盛有清水的杯子,往器皿中注入一定的水量,拿起杵将二者搅拌。
秦书看他右手搅拌累了就换左手继续,问道:“像这样碾磨需要多久?”
“如果能保证每天碾磨四个时辰的话,需要二十天左右。”
“什么?二十天!”再是淡若如水的她此刻表情也甚是震惊。
“因为必须磨到作画需要的细度和光泽,”王希孟又指了指远处排开的四个木盆,“其实最后的步骤才是最麻烦的,前面好歹只要时间和气力就能完成,而最后一个步骤却是需要严格把控时间。”
“怎么说?”在秦书看来,前面的步骤就已经够繁复琐碎了。
“简单来说就是最后的过滤阶段,需要每隔一定的时间倒在一个盆子里,等它的油性和污泽完全漂清才能倒进第四个盆子里。只有这样得出的纯质颜料才能用以作画。”
简直是......叹为观止的提炼过程。
千年不褪色的传奇的背后,谁想竟然是经历了这般繁复的程序。一步又一步,煎熬了这位年轻画家的多少心血。
王希孟嘴角衔笑,眉梢尽是得意色,“这是我在文书库的时期自己慢慢钻研出来法子。我试过,用这样方法做出来的画,必然颜色鲜泽又饱满,最重要的是还不易掉色。”
秦书心道,正如他想,这幅画最终得以越过千年的尘埃与世人相见,颜色一如从前般鲜泽。
她望向了王希孟,平静的眸底却却有波澜闪动,是钦佩,是赞赏,也是......遗憾。
或许正是这个炼取颜料的方式实在是过于繁冗复杂,消耗了他过多的精力。在半年之内又要提炼又要赶画,同时全由他一个人亲力亲为。
也难怪资料记载上会推断他是为了赶至这幅画过劳而死了。
“我来帮你吧。”一年前还想着静观画制而成的她,这一秒却如此说道。
“啥......啊?”他有些怔愣。
“你不仅要提炼颜料,还需花上毕生所学,用尽心思进行绘制12米长的画卷。最后上色环节又是一项耗费心神的事。”秦书理据充分地一一细数,“既然有规定期限,必须还得加赶进度罢。有个人来帮你总会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