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美好生活(154)
“姨夫,现在几个月了?”秋月歪着头问道。
徐锐扶着谢灵的肩膀,观察她没有不舒服的症状,直起身子回答外甥女的话:“现在三个多月了,再等六个多月才会看到弟弟或妹妹。中间怀孕很辛苦,所以秋阳秋月要照顾好你们小姨。”
对两个六岁的小女孩说这种话,徐锐一点也不觉得不好意思,反而十分郑重。
“嗯,我一定会看着小姨,不让小姨吃凉饭,不能跑,不能……”而秋阳抿着嘴答应得认真。
姨夫叮嘱她的她都记着呢!
一旁秋月也认真地补充着。
刘建对于徐锐的变化看在眼里,一时有些感叹,谁能想到队伍里的孤láng也会有这样的柔情。
而谢灵被一大两小围着,有些无奈也有些习惯了。
“今天晌午你怎么回来了?”谢灵抬头问徐锐。
“以后都会来。”徐锐准备扶她站起来。
谢灵推开他,瞅他一眼,说道:“我好好的哪用扶着。”一边说着,摸摸肚子,神色又变得柔和。
徐锐心里复杂,谢灵这脸变得太快了。
“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够我回来了。”徐锐的视线始终在谢灵身上。
刘秋苗、谢灵和徐锐三人就着晌午的剩饭吃了。
徐锐吃完饭待了一会儿,就骑着车回去上班。
谢灵则和两个闺女一起睡午觉。
晚上
谢灵坐在炕桌前,炕桌上的木盒里,一叠子的钱和票,被谢灵妥帖的放在一起。
谢灵数了三十块钱和几张票证对着正在扫炕的徐锐说道:“快过年了,你拿着钱去供销社买点东西。”
“都买啥?”
谢灵靠在枕头上,想了想说道:“买些瓜子、水果糖和糖糕,还有布也是要扯的,给两个闺女做身棉衣,给爹娘做两条裤子,还有刘叔,这些天人家一直看秋阳秋月,也给他做一双棉鞋。就这些,你看着买。”
“你呢?想要啥?”
谢灵摇摇头,说道:“咱们今年结婚的时候,你就给我买了好几身衣服和料子,哪还缺啥,你可别买。”
结婚的时候,明面上的彩礼不说,私下徐锐就送给谢灵两身白衬衣和一身工作装。
料子除了给婆婆做衣服用了一些,也还有不少,那用得着再买。
徐锐点点头,把炕桌上的钱和票证装进兜里,然后脱下上衣光着上身,走到角落里。
角落有一个木盆,木盆里有少量的冷水,徐锐从暖壶里倒了热水端给谢灵让她洗了洗手。
“你也不嫌冷。”
“不冷,你别下来了,我给你端着。”
“嗯。”
第77章 知青
1968年冬天上面就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很有必要”的指示。
此后,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 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全部前往农村。
杨柳吐绿, 温暖的chūn风chuī绿了一望无际的麦田, chuī皱了地下流淌在河里的chūn雨。
1969年的chūn天, 显得格外暖和。农民们带着渴望的眼神,期盼又是一个丰收年,与此同时正是清白之年的他们也踏往了看不清未来的远方。
知青被欢送踏上远去的列车的时候,是一身军绿色服装, 有军帽但无帽徽、领章, 胸前一朵鲜红的大花, 垂下的绢条上印着“光荣”两个字。
这些知青们年纪都不大,女生们梳着两条麻花小辫, 男生们梳着三七头, 一个个看着神采奕奕。
她们不仅自备军帽、军挎包, 还要在“军挎”上郑重地绣上鲜红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这会儿,军服已经普及, 神秘感便转移到军服的真假之上,发展到极端时,马路上常有突然的“抢军帽”事件发生,当然这必是被识货的人看出是真军帽。
三十个知青上了火车,坐在各自的车厢里。
刚上车时, 大家都还不熟,所以车厢内,气氛十分安静。
这时候,有一部分青年是“满怀热血”地投入到这场运动中,所谓“满怀豪情下农村”,“紧跟统/帅/主/席,广阔天地炼忠心”。一些人为表示扎根农村的决心,甚至咬破手指写下血书;有的到□□广场、烈士纪念碑前宣誓;有的不顾父母劝阻,从家里偷出户口办理迁移手续。
但更多城市青年是被qiáng制离家、迁往农村。
经过五六个小时的车程,车厢内只剩下二十来个知青。
其中十二个男同志,十个女同志。
“同志们,你们快吃,这是我妈在我走之前专门给我做的。”严晓丹拿出糖糕给附近四个人一个个递过去,热情地招呼她们吃。
严晓丹长得白白净净,十分秀气,配上一身绿军装显得英姿飒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