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工狂妻之一品夫人(516)
因为柳折眉这个当地府的,把所有的压力都承担了,下面这些县令和属官们尽管各有心思,但都保持缄默,如果这新政成了,他们也能跟着混一些政绩,如果不成了,反正谁都知道,这新政是谁挑的头,板子也打不到他们头上去。
相比官方的观望,在苏州民间,一时之间,柳折眉的名望可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毕竟,是减免赋税呀,许多老百姓家中都给柳折眉立了长生牌位,希望柳折眉能够长命百岁,让他们都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
等这新政实行了半年,其他府州的知府们怎么觉得一下不对味了,大明皇家报三天两头报道苏州的事情,大家从开始看热闹到现在已经麻木了,可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已经有人称那个柳直为天下第一知府了。
柳直是第一知府,那他们这些人算什么?
更糟糕的是,现在他们下去催钱粮,那些小地主们,小士绅们,只要家中有一两个读书人,看了大明皇家报关于苏州新政的介绍,心中都有了想法,交税也不会痛痛快快地交了。
苏州新政的另一个后果就是,还引发了大明朝的一拨移民朝,一时之间,有些有门路的,都开始向苏州府聚集。
苏州府原本就有三四百万人口,在短短的一年内,竟然多增加了一百万的人口,尤其是周边府县向苏州府移民的人丁最多。
周边的府县没人了,那些豪族士绅又不愿意多交钱粮赋税,其他的赋税只能平摊都普通庶民和小地主小士绅身上,这样一来,这些人不敢赋税的压迫,更多的开始向苏州移民。
许多保守人士认为,柳折眉也是一个妖孽,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能引起这么多的变化,秦韵对苏州发生的一切还算满意,而且,她还特意把苏州府发生的一切,通过锦衣卫的情报系统,随时上报给弘治帝。
让当朝皇帝也享受一下,高速经济利益驱动下,社会和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
当然,这中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朝中也有一些大臣对柳折眉很不满,可他们上的弘治帝将折子压下来不理,他们也没办法,弘治朝的大臣,还没强势到逼迫皇帝的地步,更何况,东厂和锦衣卫可是完全在弘治帝手中掌握的。
也有一些人鼓动一些人出来捣乱,弘治帝却面不改色地私下里让自己儿子传话,如果有些人真的太不识相,那就杀人立威,可以说,弘治帝早对一些士绅和豪族每天挖大明朝的墙角不满了,借此也可以出一口气。
商业的高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和技术工人,可对目前的大明朝来说,那些技术多半不是家传的,就是师徒相传的,这可大力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的告诉发展。
于是,秦韵从一开始,就让锦衣卫开始搜寻一些有名的工匠,最后将这些工匠收拢起来,给他们很好的待遇,以方便他们不为生活所迫,能够尽心尽力地开发新的技术。
同时,让柳折眉在苏州府建立几所技工学校。
大明朝现在的教育制度,虽然催生了许多读书人,可像江南这种文风荟萃的地方,因为读书人太多,反而竞争压力特大,许多人就只能考个秀才,再就不能更进一步,为了养家糊口,经商的人也不少。
这些人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如果能从这些人中招收一部分的学员,进专门的工科学堂学习一门技术,也是一条很好的谋生手段。
另外,秦韵是真心想培养出几个科学家,特别是冶铁方面的人才,发展经济,轻工业固然重要,可要真的提升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最终只能靠重工业。
钢铁是所有重工业的命脉,更别说,以后造蒸汽机,轮船,火车什么的,还有枪支,火炮,这些东西,都钢铁的质量要求都很高。
所以,人才呀,是什么时候都缺。
许多士绅们虽然觉得柳折眉要办技工学校,是有辱斯文,但大多数有识之士还是觉得,有了那样的人才,对自己的作坊还是很有好处的,保持默许态度。
有几家激进的商家,在朝中也没有过硬的靠山,纯粹是为了讨好柳折眉这个前途无量的知府大人,率先给工科学堂捐了一笔银子,还特意将家中的几个子弟赶到学堂去学习。
因为被柳折眉所忽悠的利益所吸引,商人士绅们开始动起来,太仓州那里的土地开始频繁地进行买卖,一时房地产被炒作起来,好在这时候的太仓州人口并不多,拆迁工作做起来也不像后世那么难。
不过,确实有一部分小老百姓,一夜之间变成了富翁,有些失去土地的流民或者一些普通百姓也在工地上找活干,来养活一家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