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闲凉(209)
可这才是几月份,哪里有那么热?
试题出了问题?
薛迟心里立刻就好奇极了。
正好书童已经来到了他面前,将试题递上,他赶紧就接了过来,翻了一看,竟然只有短短的两行字——
“匈奴战祸,六载疮痍;今朝议和,使团将至。”
“试问诸君,视之何如?”
第一遍看过去,薛迟都没反应过来。
可待看第二遍,看明白意思,又看见上面“议和”两个字,薛迟就愣住了,竟不知应该作何反应。
前段日子,他听说这件事,是满心的愤怒。
毕竟他爹爹乃是朝廷大将军,征战沙场,马革裹尸,跟匈奴乃是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他们这些人,说议和就议和,凭什么?
可这几天……
薛迟脑海中,一下冒出了他娘亲之前那温温软软的嗓音,还有那个下午,在书房里对他说的一番话。
他心里其实难受极了。
可这难受,并不再是以前的愤怒。
薛迟说不清心底的感觉,呆呆看着这一页纸,差点就没撑住小男子汉的气概,只觉得眼眶里潮潮的,有些想哭。
场中众人面面相觑,是因为“不谈国是”。
为着议和这件事,朝野上下掐了有好几年,在文武官集团的基础上,又分出了好多个派别,相互倾轧,人头打成狗头。
如今议和事虽定,但这些派别却保留了下来。
朝中没什么依附的小官,都不敢就此事多言,生怕引来横祸。
今日阅微馆这一拨人,都指望将来在仕途上一展抱负,只是如今还没入官场,对这些事情要格外小心,格外忌讳。
所有,能不说,就不说。
但他们千算万算,算不到今天来这边拜师,七位先生出的第一题,竟然就是“议和”!
还问他们怎么看?
对他们来说,这题简直就是送命!所以他们如坐针毡。
但在薛迟这边,却只因为他是大将军薛况那个迟来的“遗腹子”。
也有不少人能猜到薛迟的身份。毕竟京城这个年纪,还叫“薛迟”的小公子哥儿,根本找不出第二个来。
顿时也有不少人怀着别样的目光看了过去。
孟济就站在最前面。
他看过所有的试题,自然也知道顾觉非与计老出的这一题,对这些浸淫科举数载的学子来说,有多惊世骇俗。
但他最关注的,也是薛迟。
只是再次出乎了他的意料,虽然很不平静,可薛迟的脸上竟然没有特别明显的愤怒。相反,更多是无言的沉默,还有一种似乎与他这个年纪不大符合的迷惘……
于是,孟济一下想起了昔日见过的薛况。
是在外城的城楼上。
那时他被顾觉非使唤着,去捎句话给顾太师。但不赶巧,去的时候人回他:薛将军来了,跟太师大人上了城楼正说话。
于是只把他引了过去,先在旁边不远处等了一会儿。
因隔得不远,对这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孟济看得还算清楚。
一身戎装已经卸去,换上了深黑的劲装。
人站在城楼边缘,笔直得像是一杆挺立的长i枪,足足要比他身边的顾太师高出大半个头。
满身峥嵘刀光洗,铁血且刚毅。
只是那一天的天气并不很好。
乌云密布,狂风卷着城楼上的旗帜翻飞不已。光线不够,他只知道薛况跟顾太师说了好一会儿的话,却并不能很清晰地看见他的神态表情。
记住的,也只有那一双紧皱的眉。
孟济并不知道那一天发生了什么,但如今站在阅微馆,看着薛迟有点与薛况神似的眉眼,竟难得恍惚了一下。
他平日其实不大关心旁人。
到底还是薛况当年风采太盛吧?即便惊鸿一瞥,也令人记忆犹新。更别说他后来殒身沙场,就彻底成为了大夏人心中一抹磨不掉的印记。
啧。
顾觉非到底还是看不惯薛况,也看不惯他儿子啊。不然今日出什么题不好,偏偏要跟议和这件事挂钩。
这心,安的可是个“坏”字!
心里头犯着嘀咕,可孟济也没说出来。
他就在前头,也不说话,更不提醒,就观察着下面的情况,等着回头到了时间把答卷给收起来。
内堂里,试题早已经发了下去,不少人看了之后,都倍感为难。
薛迟也是盯着那空白的答卷,发了好久的呆。笔就搁在笔山上,但他直到时间过半了,也还没去碰。
答,还是不答?
第65章 情随心动
此刻的阅微馆一楼,几乎都一片安静。
就是外堂里,也没几个人说话,生怕打搅了里面人作答。东南角的楼梯,则曲折地通向二楼。
整个阅微馆内部,修得像是小天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