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公主的基建后援团(77)
让杜尚书后悔的是,他当初如果开明一些,连同那些老伙伴积极拥护李泽天,李氏王朝或许及不会倒,盛唐的百姓也就不会遭此劫数,亦不会有那么多的百姓无家可归,流离失所。
让杜尚书佩服的是,李泽天在发展玉京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平衡能力。每天都有那么多的流民涌入玉京,若是涌入流民数量超过玉京的承受能力,那玉京的粮食、产业便会全线崩溃,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玉京也会乱掉,在玉京安稳生活的人会被打劫,良田里的粮食会被祸害,只有严格掌控流民的数量,使每日新涌入玉京的流民数量一直保持在玉京天府府库的承受范围之内,才能保证玉京的文静。
‘平衡’二字写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于登天。
李泽天就将这个‘平衡’把握得很好,杜尚书发自内心地敬佩。
……
李泽天哪里会知道杜尚书居然在心里给她吹了这么多的彩虹屁?
其实真的是杜尚书想多了,李泽天治理玉京的方式一直都很‘道系’,平时她奉行‘无为而治’,若是有人闹事,她就奉行‘一棒子打死’,再加上她之前埋下一条‘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再带动一大部分人跟着富起来’的伏笔,佐以生产技术的革新,这才能将玉京如同‘走钢丝’一样玄之又玄地发展起来。
若是没有那些被杜尚书看轻的生产技术,玉京肯定不会发展得这么快。
若是没有苗翠花沤制的农家肥,田地不会那么高产,粮食就无法满足更多的人,若是没有秦斌带来的各种优质果蔬作物的种子,粮食的丰富性就不会增加,若是没有杜冠、侯青等人研制出来的农具,农业生产的效率就无法提上来,若是没有国家队游戏玩家弄出来的‘掌中之雷’与‘红衣大炮’,玉京的安全和稳定就无法保证,一切发展都是空谈。
李泽天不知道杜尚书是这么想的,就算知道了,她也懒得同杜尚书费口舌,只要杜尚书将分给他的活儿干好,不要出纰漏就行。
————————————————
杜尚书在玉京之地找回了当初在长安城做户部尚书的存在感,自信心也就随之而归来了。不过杜尚书身上还是有不少改变的,原先他觉得自个儿能够保证一家老小衣食无忧就好,家里人可以都闲在家里享受生活,但现如今杜尚书不这么想了,他觉得做一个‘耕读世家’也挺好,两个儿子都有自己的活儿干,自个儿赚的元币都够供一家老小穿衣吃饭了,这不就是把本事给锻炼出来了吗?
人身上有了赚钱的新本事,那还能变成坏事?如果突然有一天,他老了,不中用了,或是遭遇不测倒下了,他儿子都有能耐将一家人的生计重担给挑起来。
另外,杜尚书原先一直都觉得女人家在家相夫教子就足够了,用不着抛头露面,可到了玉京之后,他发现绝大多数人家的女人都受到李泽天的影响,能够撑起半边天了,开始同男人叫板。
起先的时候,杜尚书还觉得玉京的男人腰杆不够硬,太惯着家中婆娘了,可他见玉京的男人一副‘很享受’的样子,也没多叨叨,再加上当初刚搬来玉京,处处都需要花元币,能多一个人赚元币,家中就能少一分的压力,杜尚书就没拦着家里人出去干活。
可后来,杜尚书就渐渐品尝到了家里人出去赚钱的好处。
原先在京城的时候,尚书夫人需要掌管家中中馈,可实际上各种事情都是管家在负责,尚书夫人动动嘴皮子点个头就行。
人啊,不能闲着,一旦闲下来,就容易作妖找事,哪怕是大度体贴温柔的尚书夫人也会搞这么一套。
你在衙门累得半死,回到家中之后在书房里待一阵子,她就觉得你是厌弃她人老珠黄,你要是陪老伙计们去吃顿酒楼听个小曲儿,她就怀疑你外面养了美妾,你要是同她讲理,她就在那儿噼里啪啦地掉眼泪,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评你,说她为你操持中馈,生儿育女,你却在外面花天酒地,想不开的时候还会一哭二闹三上吊……别说大家闺秀都知书达理,这些人闹起来,可比街头的泼妇们闹事的段位高多了。
可到了玉京之后,尚书夫人带着儿媳妇去了纺织作坊里赚元币,每天累得回家之后连饭都不想做,只想瘫在床上歇一歇,哪有精力闹事?
杜尚书心疼老妻,劝老妻说,“如果太累的话,那就别干了,我们父子几个赚的元币肯定够你们开销用度。”
杜尚书本以为老妻会嘤嘤嘤地感动,没想到尚书夫人直接甩了他一个白眼,“我好歹也是尚书夫人,就算现在落魄了,还能不如那些民妇?若是我现在退出纺织作坊不干了,那不得被人笑话死?不行不行,我得坚持干下去,我比那些民妇识字,学东西也比她们快,现在赚的元币已经不比他们少了,还能给纺织作坊里提供一些新的花样,现在正跟着作坊里的大管事一起操弄绣机,据那大管事说,绣机如果能做好,之后绣娘都得饿肚子,让绣娘辛苦吧啦熬瞎眼也得绣半年的东西,绣机上一天就能搞定。大管事说了,如果这绣机能够造出来,之后就由我负责这一块儿,利润分成给我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