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公主不想死(310)

作者:衣青箬

比如江南那些作坊主,之所以如此大胆地接收女性工人,未尝没有这方面的考量,他们会因为贺卿的存在,对其他女性更宽容。

——或许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种考量,但它却是真实存在着的。

……

不久之后,荆湖今年的各种数据也被送上来了。今年那边移民近十万,开垦的土地按照每人二十亩计算,有不到十五万顷,这些土地上的出产,贺卿要求不高,只要能养活今年迁过去的这些移民便可。但事实上,因为有了磷肥,数据要比她想的更好一些。

再加上其他已有土地的产量,荆湖至少可以拿出二百万石的粮食支援其他地方,距离成为“天下粮仓”又更进一步。

这些粮食由官府以常平价购买,运输到其他粮食不足的地方售卖,不求牟利,中间差价只需足够支付运输所耗,价钱便是所有人都能承担得起的。再加上红薯粉也加入了百姓们的食谱之中,今年,大楚应该不会再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了。

再过两年,官仓之中应该就会有存粮,足够应对意外和天灾。

一切似乎都已经走上了正轨,只要顺着这个轨迹发展下去,盛世可期。

紧接着,广州市舶司,泉州市舶司相继筹建完毕,朝廷对外公布了这个消息,正式开放两处港口,让商人们在出海时有更多选择。这个消息,也意味着第二次出海的时间已经临近了。

出海的时间被定在了十月初一。

各地商人在接到这个消息之后,都匆忙携带货物,向着三个港口城市汇集。

如果这个时代有飞机,从空中俯瞰,就会发现一个相当壮观的景象:整个大楚的人似乎都在向着南方迁移,其壮观程度,不逊色于后世的春运。

不仅是商人,还有那些年轻、没有资本却有野心的年轻人,南方比北方机会更多,他们自然也要去当地闯荡一番,说不准就能够抓住机会,一朝崛起呢?

虽然不能乘飞机俯瞰整个大楚,但贺卿和朝臣们,却能够从各项数据里看出这一点。

“不太妙啊……”有人低声叹息道。

江南水土丰美,因此也一向人口稠密。而北方不但土地干旱贫瘠,寒风凛冽,还要遭受草原部族的侵扰,所以人口数目,一直都比不上南方。历朝历代,都有迁徙百姓充实边关的政策,但事实上,即使官府给出的条件再优越,也很少会有百姓愿意去,除非走投无路。

除此之外,官府还有将犯罪之人发配实边的惯例,也是为了增加边境人口。

现在人口南迁已是大势所趋,北边人越来越少,情况自然也不容乐观。因为没有人,意味着土地没有产出,军队既不能从当地获得粮食补给,也不能从当地招募士兵入伍,更不能将百姓聚居的村落作为城池的屏障,所受到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第135章 天赐神兵

但世上的事从来如此,百姓们想过好日子,江南能有更好的发展,他们自然是希望能到那边去。这是朝廷阻拦不住的,就算官府发布法令禁止,他们也能想方设法逃过去,除非能有新的政策,让他们心甘情愿的留在西北发展。

“所以,诸位大人可有良策,能稳定民心,发展西北么?”贺卿问。

朝臣们愁眉不展,很显然,在这件事情上,没人能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这也难怪,要是他们有好的办法,大楚早就发展起来了,又何必等到今天。所以现在众人其实是在等待贺卿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拿这个问题反过来问他们。

对此,贺卿也不是一点想法都没有。

既然众人都不说话,她便站起身道,“对西北之事,我这里倒是有个不成熟的想法,权且拿出来与诸卿讨论一下,集思广益,看看是否能用。”

她说着,铺开白纸,提笔写了一个字,然后让秘书官传给其他人看。

众人看到这个字,都不由有些惊疑,低声议论起来。

而后刘牧川起身问,“殿下,这可行吗?我朝从来都是在江南种植棉花,这西北与江南情况迥异,棉花是否能在当地存活,也很难说。”

却原来贺卿在纸上写的是一个“棉”字。

江南丝绸业兴盛发展,已经卖到了海外,或许很快就会成为大楚重要的经济支柱。在这种情况下,江南棉布的生产已经被丝绸挤压的几乎没有的地步,所以在这个时候对外寻求发展也是很正常的。

如果贺卿的提议能够成功,不但能为大楚打造另一项支柱产业,而且也确实能够解决北方人口外流的问题。

棉布发展到如今,在国内市场上已经与丝绸分庭抗礼,占据半壁江山。出口的生意目前还看不出端倪,但想来也不会太差。或者就算那些外国人不喜欢,国内的市场也完全可以消耗掉那么多布匹,并不愁没有买家。

衣青箬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