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公主不想死(166)
好在走了一会儿,在内侍们有意放慢脚步拉开距离的情况下,只剩下她们两个人,太皇太后便不再保持沉默了,“你做的事,我都看着。”她说。
贺卿莫名觉得有些惊悚,连忙躬身道,“不知太皇太后有何指教?”
“指教不敢当。”太皇太后的语气又冷又硬,“哀家会盯着你,看你能荣耀到几时!”
贺卿不想跟她抬杠,于是只能保持沉默。而说完这句话,太皇太后也像是泄了气,停住了脚步,示意到此为止。而站在这里等待其他人跟上来的时间里,她一直在看贺卿。
有一个瞬间,她甚至想开口问贺卿,是否从第一次见面,开口劝说她放弃迎立中山王,转而请太医为先帝身边的女人们诊脉时,就已经想到了今日?
但她终究没有问。如果是,那么贺卿将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敌人,她无力对抗。就算不是,她也走到了这一步,这个问题同样毫无意义。
但是在太皇太后自己心里,其实已经替她定了罪。
贺卿并不知道太皇太后脑补了些什么,只觉得这一场见面完全莫名其妙。不过没被怼是好事,离开花园,贺卿便将此事给抛在了脑后。
至于太皇太后的宣言,贺卿也没有放在心上。尽管盯着,不惊得太皇太后眼珠子掉出来,她就不是贺卿。希望她能够活得久一点,看到更多东西,那才有趣。
宫中过年,其实没有民间那么热闹,因为都是固定的流程,而且恢弘庄重,容不得半点嬉闹。今年因为西北大胜,隆重程度更是增加了几个档次,乃是近二十年来最盛大的一次。所以贺卿还是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来应对。
——其实本来她身为女子,很多流程是没有资格参加的。但现在她作为摄政长公主,主动开口要求参与,大臣们也不能坚定拒绝。再说西北之战,那是她的功劳啊,阻止她参加祭典好像也不太合适。于是事情含糊着含糊着,就这么默认下来了。
这是贺卿占了个便宜。这几年大楚实在是变故太多了,所以无论民间还是朝堂,都迫不及待地求稳。而贺卿作为那个推动一切稳定下来的人,自然也就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
现在看来,惠帝的子女之中,竟然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女儿最厉害,继承了父亲的英明睿智。
朝中许多老臣追慕惠帝朝的盛景,已经被接连两位不靠谱的皇帝寒了心,半点都不想折腾了。他们只希望贺卿能够安安分分地做她的摄政长公主,至少在小皇帝长大之前的这十来年里,不要再弄出什么变故。
所以在某些不甚紧要之处,他们也是能退则退。
这是贺卿第一次参加这种规模的祭典。即便一切都有礼官和司仪安排,她只需要做个提线木偶,但连着几日折腾下来,还是有些受不了。小皇帝长大一些,出阁读书之后好像也要参加这些活动了,实在是辛苦。
但是辛苦之中,又有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仿佛自己当真受命于天,这天下尽在掌中。
当然,贺卿很清楚,那是错觉。
过完了年,贺卿才松了一口气,给自己放了个小小的假期,跟着贺成君出宫去报社,看看这小半年自己不在,这边有什么变化。最好是又出现了什么意料之外,但很有用处的理论或者发明。
但事实证明,科学的发展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尤其大部分人只将之当成业余爱好,并不当真用心钻研,进展自然缓慢。
不过,现在不同了。贺卿想,以她的身份,能够将这方面的内容纳入科考之中,局面便会瞬间发生变化。不过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慢慢跟朝中那些老臣周旋。
然而这一天的休假也不得安生,到了中午时分,宫里来了人,催她回去,据说是铁狼族那边递了国书,铁狼王要亲自出使大楚,商议两国和谈的条约。
……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底蕴深厚,周边许多国家,多有歆慕效仿之举。
所以草原上,也是要过年的。
按照这份国书抵达京城的时间来算,布日古德这是连年都没有过,就拉好队伍要过来了,可谓是非常积极。要不是这种两国邦交,须得在边境递上国书,由当地官府转呈朝廷获得许可之后方能入境,说不得人这会儿都已经到京城了。
不过他的急切,贺卿倒是可以理解。
布日古德还是很守信的,而且手段也不差。之前那三千人中,他除了十几个亲兵之外,没有选择自己部落的人,而是都挑了支持自己的那些部落的。
这一手实在漂亮,草原人并不知道他和贺卿具体的交易过程,只以为他被抓之后还能凭一己之力从大楚回来,而且还带回来了那么多的弟兄,可谓是空手套白狼的极致,手段了得。草原人崇拜英雄,之前一时的失利不算什么,大家还是愿意继续跟着他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