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公主不想死(164)
说实话,对这些劝谏,贺卿也不是不感动的。直到现在,顾铮是唯一一个开口劝说她的人。不管有几分真心,这个情她都领了。
可是,这些东西,在决定走上这个位置的那一天,她就已经想得足够清楚明白。
“多谢顾大人,”她深深滴看了顾铮一眼,低声道,“贺卿并非不惜此身,但我已经有了想做的事,便是这条路有再多的艰难险阻,也要趟平了它。”
“还望……顾大人不要也成为这阻碍之一。”
顾铮蘧然色变。好心好意的劝谏,贺卿不听也就罢了,竟然威胁起了他,简直……简直岂有此理、不知好歹!
但这些念头只能在心里想,顾铮面上只能维持一片僵硬,忍住气愤将话题转到正事上来。他从袖子里摸出一封奏章,“这是臣的述职奏章,请殿下过目。”
虽然之前就上过不少折子,但因为江南之事已彻底了结,所以还需要重新上一封,说明所有情况。也方便贺卿一边翻看,一边询问不解之处。毕竟她日理万机,未必能够记住其中许多细节。
贺卿也恢复了专业的态度,开始翻看奏折,一一询问其中不详尽之处,还会随手做一些记录。
虽然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江南发生了太多的事,也导致这封奏折实在是太长。幸而奏折的内页是由纸页折叠粘贴而成,可以无限增加。不过拿在贺卿手中,却是厚厚一叠,都能感觉到压手。
所以等她仔细地看完一遍,天色已经不早了。
咨平殿里的自鸣摆钟突然响了起来,将沉浸在工作中的两人都吓了一跳。
虽然这座摆钟已经经过宫中能工巧匠数次改良,竟然做出了基础的机械设计,让它连通一套打击乐器,在鸣响时能够发出一小段悦耳的音乐声而非枯燥单调的撞击声,也还是显得突兀。
莫说已经数月不在京城的顾铮,就是在咨平殿处理政事好几天的贺卿,都十分不习惯。
不过,两人也彻底从那种沉浸的状态之中清醒过来。贺卿见时间已经不早,便果断道,“顾卿一路辛劳,给你三日假期,回家养足了精力,再回朝办事。”
顾铮沉默了几秒,才起身应道,“臣多谢殿□□恤。”
说完这话,他本该告辞离开,但是顾铮最后还是没忍住,离开之前又说了一句,“臣虽然不愿意成为殿下的阻碍,但若是殿下行那悖逆之事,臣亦不能纵容。”
贺卿不由无奈,怎么一个两个都猜她要做武则天?不过,这也说明她势力已成,足够让某些人忌惮了。贺卿微微一笑,看向顾铮,语气十分郑重地道,“你放心,你担心的那件事,我不会做。”
因为这太没有新意了。她要做的,要比这件事更大逆不道一万倍啊!
……
顾铮回来时,京城里的年味已经很浓了。
这时节,京城各衙门虽然都还在办事,但其实大部分都是闲着消磨时间,盼着过年。楚朝承平已久,所以大臣们的假期也很长,从腊月二十三小年一直放到正月十五。除了需要轮值的那部分官员之外,大部分人都可以悠然地度过这段时光。
当然,中间朝廷少不得举办一些祭典朝会之类,却还是要腾出时间来参加的。——这是极大的荣耀,还不是人人都有资格参加。
今年好事连连,百姓们的日子更有盼头了,过年的气氛也就更加热闹。
说起来,坊间如今还有传言,说小皇帝的确是天命之子,自从今年改元之后,便是国泰民安,十分顺遂,而且好事一件接着一件,原本的隐患威胁都化作了好处,壮大了朝廷的实力。
由此可见,西北一战得胜,着实提升了不少百姓们对朝廷的信任。
一开始这传言不知道是哪里来的,但是贺卿在发现之后,便让下头的人推波助澜,不着痕迹地替朝廷、替皇帝扬名。所以如今这传言越演越烈,就连朝臣们都听说过了。
不过仔细想想,又似乎就是这么一回事。
自从献帝驾崩,这几年着实发生了不少事,弄得整个朝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今终于像是摆脱了某种阴影,风气都为之一新。
至于这种变化是谁带来的,众人各执一词,不过不管更倾向于谁,争到最后,所有荣耀终究还是要归于御座上的天子的,哪怕他还只是个小孩子。
这个小孩子,此刻却是满脸天真烂漫,正沉浸在一屋子的玩具之中,完全回不过神来。
这些东西,都是贺卿回京之后命人打造的。因为都是些小孩子的玩物,并不复杂,而皇家又养着大批最出色的工匠,所以完成得也非常快,赶在过年之前做出来了。
“怎么样,喜欢吗?”贺卿轻轻推了一下站在自己脚边,只有自己大腿那么高的孩子,“陛下两岁的生辰,在路上耽搁了。这些都是我补送给陛下的寿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