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公主不想死(150)
半夜里贺卿睡不着,就披了衣裳起来,走到院子里。
一出门,便觉得脸上一凉。就着昏黄的灯光看去,便见空中纷纷扬扬,竟是开始下雪了。
跟大多数北方城市一样,西北的冬天很长,而且寒风呼啸,冷入骨髓。但这里常年气候干旱,因而除了最冷的时候,冬日也少有降雪。即使有也只是寒风刮来一阵白毛雪,很快又被刮走,几乎很难留下什么痕迹,只在地面会被冻起一层薄薄霜冻。
贺卿本以为这一次也一样,因此吹了一会儿冷风,就回屋了。
结果半夜里醒来,只觉得窗外亮堂堂的,还以为天快亮了。起身去开窗,才发现是铺了一地的白雪。
贺卿深吸了一口气,暗道侥幸。亏得仗已经打完了,否则拖到下雪,说不定又会出现别的变故。可见老天果然还是站在大楚这一边。如今打完仗就下雪,倒也可算得上是吉兆了。
接连几日,贺卿都召张抗至行在伴驾。
是真正的伴驾,叫他陪着小皇帝玩儿,说说西北的战事。男子最忌讳的,就是长于妇人之手,养成一身阴柔之气.小皇帝从前只张太后自己带着,过分亲昵在意,难免显得怯弱些,让他跟张抗接触一下,多少培养一点阳刚之气。
虽然小孩子未必都能懂,但对强大的男性会有天然的崇拜,见多了这样的人,便自然而然会模仿学习。
张太后对此也很赞同,不过她是另一种想法。张家代表的是西北军,乃是整个大楚最精锐的部队。小皇帝与张抗亲近,将来在朝中才能得到更多支持。
至于贺卿自己,则是跟着姚敏一起制定这一战的各种封赏。
这态度让许多人都觉得奇怪,毕竟布日古德身为铁狼王,身份特殊,必然会被大楚重视。众人本以为贺卿会立刻召见他,谈妥各种对几方条件,谁知半点动静都没有。
有人担忧着急,也有人幸灾乐祸,觉得贺卿鼠目寸光。
战争胜利,只能说是不输而已,战后能够攫取到的巨大利益,才是真正的胜利。偏偏贺卿放着此事不管,却去弄什么封赏,关起门来的事,什么时候不能安排?
但贺卿自然有自己的考量。
如果没有御驾亲征,这些事情必然都要报到京城去,竟有朝堂商议之后再行决定。那时朝中各方角力,就未必是她能够插手的了。
所以贺卿不会将这些事情留到回京之后,而打算趁着御驾还在西北,这边又没有人能成为自己的掣肘,各项物资又能直接从江南调过来,先将这些繁杂的事务都定下来。如此,就算京城有所非议,一时片刻也阻拦不得。等回京时,一切都已尘埃落定,就算有人不满,弹劾于她,也不可能再更改。
抱着这样的念头,她处理起事情来,自然十分卖力。
毕竟,只要战胜的消息传回京城,必然就有人上书要求皇帝回銮。而且按照贺卿的计划,也不打算滞留在外太久。
当然,除此之外,也不是没有抻一抻布日古德的意思。
这位铁狼王履新不久,便强势纠集起队伍,率军南下,原本必然是立了一番青云之志。如今一败涂地,在草原的地位估计会很尴尬。
毕竟他这草原王由各部共同推举,但实际上只有羁縻之权,而无管束之职。除了真正从属于他的哈莫部之外,其他部落在遭受了这样的损失之后,不找他拼命就不错了,估计不会继续承认他的地位。
更遑论花费重金将他赎买回去了。
如此一来,布日古德在被抓住之后,重要性就直线下降。没有将他投入大牢,而只是软禁在民居之中,已经是贺卿给他的优待。
不过从此人行事来看,恐怕气性很大。若是一开始就去见他,免不了唇枪舌战一番,说不得还要听一些不是那么好听的话。所以贺卿先晾他一段时间,等那股气性磨去了,再见也不迟。
武将们和文臣的想法不同,对于贺卿优先定下封赏之事是举双手赞同的。
参军打仗,除了保家卫国这样的口号之外,其实大部分人更在意的,是封妻荫子、升官发财。他们在战场上搏命,不知损失了多少兄弟,如今自然希望封赏早些下来,也可以安定下面的人心。
何况眼看就要过年,若封赏的财物能在年前发下,那么即使刚刚经历一场大战,大家也可以过个好年了。
事情虽然繁杂,但因为没有人抬杠,而且大部分工作由姚敏负责,所以很快就定下来了。贺卿翻看着姚敏递上来的条陈,心下对张家也多了几分赞赏。
澜河一役也好,抓住布日古德的功劳也好,张抗都没有独享,而是分润了一部分出去。如此一来,你好我好大家好,难怪最近西北的气氛如此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