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日常(242)
想着又给他挟了几筷子,道:“喜欢就多吃几口,叫他们给你做。你是太子,何必委屈自己?”
太子心中苦笑,这刚好一会儿就又来刺他。连忙放下筷子道:“皇阿玛赏给儿臣的,是儿臣的福气,哪敢总叫皇阿玛这边的大师傅做给儿子吃?”
康熙也是心中复杂,跟着放下筷子说:“你我父子,何必这样生份了?”
这顿饭再往下吃,就没什么滋味了。
隔了这几年,远得不止是人心,还有情份。勉强再接起,各自都不习惯起来。
康熙也不知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他既想与太子好好叙一叙这父子情份,却不想见他这副好像被他这个皇阿玛迫害的样子。
难道太子在怨恨吗?
这样一想,太子刚才的话怎么想都像意有所指。
菜吃了不过几筷子,康熙就没了胃口,勉强用了小半碗饭,就道:“收了吧。”转头再对太子解释,“朕年纪大了,用得渐少。你若是不够,再让他们给你上些。”
太子连忙关心道:“儿子不孝,皇阿玛哪里老了?是不是脾胃不和?或是苦夏?”
反正肯定不是皇上老了才吃不下饭,一定是有其他原因的。
康熙露出一丝笑,他也觉得是天气的缘故:“或许是太热了吧。最近总没胃口。”
梁九功赶紧过来请罪:“都是奴才侍候得不周。”
要是以前,太子总要骂梁九功两句,责问他,要他更精心的侍候皇上。可现在,他也只是端起茶来喝两口。
骂皇上身边的贴身太监,亲近时这叫关心,疏远时这叫僭越。
康熙见他没有责骂梁九功,想起以前的太子,心中还是叹气。太子……还是怨恨了吧……
两人无话可说,康熙起了个话头。他说起今天去上书房,考问小阿哥时就想起了太子。
太子配合的做出回忆的样子来,一脸怀念的道:“当年儿子连一笔字都是皇阿玛把着写的。”
康熙也道:“是啊,你这孩子,只教你握笔就教了半个月,纠正过来,隔两天又忘了。”
太子露出羞惭的笑来。
康熙道:“我记得弘晰和弘晋都大了吧?”
弘晰是太子长子死后,排行第一的阿哥,弘晋排第二,是太子膝下仅有的两个长成的阿哥了。说起儿子,太子脸上的笑真心了些,道:“是,弘晰十一了,弘晋才七岁。”
康熙点头,问:“嗯,可都起蒙了?”
太子自然不会疏忽了自己儿子的学业,夭折的大阿哥三岁就由他抱着握笔了,这两个也是一样。他道:“只是由儿子领着先念《论语》。”
康熙跟着就扔下个晴天霹雳打太子头上了:“正好年龄也差不多,就让他们两个去上书房,跟着十五他们一起读书吧。”
好大一个馅饼砸下来,让太子谢了恩回到毓庆宫还有些反应不过来。但也吩咐给弘晰和弘晋收拾起来,把他们两个叫到身边再三叮嘱。
能去上书房进学,这跟他当年出阁读书还不是一回事,但这等同于把弘晰和弘晋推到大家面前了。
这是个加大他这个太子砝码的机会。
这是汉人的江山,他们最重嫡出。
但好梦从来容易醒。第二天,太子就听说皇上下旨,叫诸阿哥府中年满六岁的都可送进上书房读书。
太子:“……呵呵。”
就算如此,他也是太子。
75、慈母教子 ...
皇上这道旨真是让诸位阿哥们喜不自禁!
京里实实在在的热闹了一场。但冷静下来后,各府郡王贝勒们却不约而同的只送进宫了一个阿哥,多数都是府里的长子或嫡子。
四爷跟几个兄弟想的一样,皇上叫送皇孙们进上书房,这虽然是恩旨,他们也不能占太多便宜。皇上自有小儿子可以宠爱,待皇孙们的情分实在是有限。与其想着多送几个进去看能不能博得皇上的宠爱,还不如把宝都压在一个儿子身上。
这个儿子,大约就是各府以后的世子了。
就连直郡王,在打听到这事是由太子那边的弘晰和弘晋而起后,叫来弘昱叮嘱他到了上书房,要以弘晰和弘晋马首是瞻。
“有什么事,只管听他们的,你不要出头。若是犯规矩的事,你度量着,若能以调皮、淘气解释的,就跟大家一起淘气。若是会闹大的,就说是你阿玛不许你淘气,要你进上书房好好读书,不然就要打你板子。”
弘昱乖乖点头。
直郡王摸着儿子的小脑袋,抱着他写了一张大字,考了两段书才放他出去。
他到现在膝下也只有这一个长成的阿哥,万事都想为他打点周到。